枯草芒鞋踏更轻,却来角里访先生。
孤花小涧寒逾好,落日诸山晚暂明。
导客野猿依树啸,窥人宿鹭过溪行。
逋翁去后书台废,鸟迹荒荒石磴平。
枯草芒鞋踏更轻,却来角里访先生。
孤花小涧寒逾好,落日诸山晚暂明。
导客野猿依树啸,窥人宿鹭过溪行。
逋翁去后书台废,鸟迹荒荒石磴平。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彭孙贻在明末清初时期登临角里山的所见所感,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山中自然景色与人文遗迹的融合之美。
首联“枯草芒鞋踏更轻,却来角里访先生”,开篇即以“枯草”、“芒鞋”勾勒出山间清冷的景象,而“踏更轻”则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轻盈,为整首诗奠定了悠然自得的情感基调。诗人特意来到角里山拜访“先生”,这里的“先生”既可指隐居的高人,也可理解为诗人内心仰慕的智者,体现了对传统文人精神的追求和向往。
颔联“孤花小涧寒逾好,落日诸山晚暂明”,进一步描绘了山中的自然风光。在寒冷的季节里,一枝孤花显得格外醒目,它不仅点缀了寂静的山谷,也给诗人带来了心灵上的慰藉。夕阳西下,群山在晚霞的映照下暂时明亮起来,这一景象既美不胜收,又蕴含着时光流逝、岁月静好的哲思。
颈联“导客野猿依树啸,窥人宿鹭过溪行”,通过生动的细节刻画,展现了山林间的生机与和谐。野猿在树梢上嬉戏,发出悦耳的啸声,仿佛是大自然的乐章;而宿鹭则在溪边悠闲地行走,偶尔抬头窥视着来访的客人,这些场景共同营造了一种宁静而又充满生命力的画面。
尾联“逋翁去后书台废,鸟迹荒荒石磴平”,则将视角转向了历史与人文。这里提到的“逋翁”可能是指历史上某位隐士或文人,他们的书台如今已废弃,只剩下斑驳的痕迹。而“鸟迹荒荒石磴平”则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世事的变迁,曾经的繁华与热闹如今已化作一片荒凉,唯有自然界的生灵依旧自由自在地生活在这片土地上。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情感抒发,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以及对历史文化的深沉思考,同时也表达了对传统文人精神的追忆与敬仰。
上林全树,曾借君栖宿。朝过瑶台暮群玉。
忽翩然、脱下宫锦袍来,□□□,却向齐州受箓。
等闲挥醉笔,咳唾千篇,长与诗家窃膏馥。
身是酒星文星,刚被诗人,□唤做、禁中颇牧。
便散发、骑鲸去何妨,从我者谁欤,安期徐福。
小孙盘问翁翁,今朝怎不陈弧矢。
翁道暮年惟只眼,不比六根全底。
常日谈玄,馀龄守黑,赤眚从何起。
鬓须雪白,可堪委顿如此。
心知病有根苗,短檠吹了,世界朦胧里。
纵有金篦能去翳,不敢复囊萤矣。
但愿从今,疾行如鹿,更细书如蚁。
都无用处,留他教传麟史。
落日几呼渡,佳夕每留关。
有时来照清浅,鬓雪似潘安。
一曲亲蒙君赐,两岸更无人迹,惟见鹭飞还。
隙地欠栽接,蕉荔杂黄丹。柳全疏,松尚幼,怕摧残。
旁人笑我痴计,管钥费防闲。
翁意在乎林壑,客亦知夫水月,满腹贮清寒。
赋咏差有愧,赤壁与滁山。
灾祸妖祥判立谈,白头犹舞茜衣衫。
卖符效速抛农业,治祟年深转法衔。
三老赛冬为杀豕,四婆开岁倩祈蚕。
暮归舍下分馀胙,不信人间有季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