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槛即湖阴,沿流望隔浔。
峰开三面色,人杂五方音。
箫鼓龙祠闹,松楸马脊深。
悠然喧寂理,飘泊一观心。
俯槛即湖阴,沿流望隔浔。
峰开三面色,人杂五方音。
箫鼓龙祠闹,松楸马脊深。
悠然喧寂理,飘泊一观心。
此诗描绘了望湖亭所见之景,既有自然风光的壮丽,亦有人文活动的热闹。首句“俯槛即湖阴”以“槛”字点出望湖亭的位置,视线从亭中向下延伸至湖边,展现出一种居高临下的气势。接着“沿流望隔浔”,诗人顺着水流的方向远眺,视线穿过浔水,将远处的景色尽收眼底。
“峰开三面色”一句,以“峰开”二字生动地描绘了山峰的轮廓,而“三面色”则暗示了山峰在不同角度或光线下的色彩变化,展现了自然景观的丰富与多变。“人杂五方音”则通过人群的多样性,反映了地域文化的交融与交流,体现了社会生活的多元性。
“箫鼓龙祠闹”描绘了祭祀活动的热烈场面,箫鼓声声,龙祠前人潮涌动,充满了节日的喜庆气氛。“松楸马脊深”则转向对自然环境的描写,松树与楸树掩映,马蹄踏过,留下深深的痕迹,营造了一种静谧而深远的意境。
最后,“悠然喧寂理,飘泊一观心”表达了诗人对喧嚣与宁静、流动与静止之间关系的思考,以及在观照自然与人文景观时内心的感受。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望湖亭周边自然与人文景观的和谐共存,以及诗人对此的深刻感悟。
喔喔鸡鸣晓,萧萧马辞枥。
草草名利区,居人少于客。
生期三万日,童耄半虚掷。
修短命半中,忧欢复相敌。
朝提黄金爵,暮造青松宅。
来往日相悲,北邙田土窄。
峨峨西天岳,锦绣明翠壁。
中有不死乡,千年无人迹。
心期周太子,下马拜虚碧。
鹤驾如可从,他年执烟策。
我乡山川遥,秋晚空景促。
天明共云散,日落依鸟宿。
主人逃名子,鹤发卧空谷。
野言得真风,山貌宜古服。
喜于无声地,暂傲羲皇俗。
秋窗照疏萤,寒犬吠落木。
朝隐留此处,一点天边宿。
今忆见此时,添悲览止足。
迟迟清夜昼,幽路出深竹。
笑谢万户侯,余将耻干禄。
忆见特公赏秋处,凉溪看月清光寒。
今夕深溪又相映,特公何处共团圆。
二室峰前水,三川府右亭。
乱流深竹径,分绕小花汀。
池角通泉脉,堂心豁地形。
坐中寒瑟瑟,床下细泠泠。
雨夜思巫峡,秋朝想洞庭。
千年孤镜碧,一片远天青。
鱼戏摇红尾,鸥闲退白翎。
荷倾泻珠露,沙乱动金星。
藤架如纱帐,苔墙似锦屏。
龙门人少到,仙棹自多停。
游忆高僧伴,吟招野客听。
馀波不能惜,便欲养浮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