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嵬一寺上何穷,满眼烟光入梵宫。
流水尽归空寂里,远山犹在有无中。
六窗掩映猿啼日,半夜萧条鹤唳风。
安得飞来却飞去,种些禾黍庆年丰。
崔嵬一寺上何穷,满眼烟光入梵宫。
流水尽归空寂里,远山犹在有无中。
六窗掩映猿啼日,半夜萧条鹤唳风。
安得飞来却飞去,种些禾黍庆年丰。
这首诗描绘了飞来寺的壮丽景色与宁静氛围。首句“崔嵬一寺上何穷”,以“崔嵬”形容山势高峻,暗示飞来寺位于险峻的山顶,引人遐想。接着“满眼烟光入梵宫”,烟光缭绕,梵宫隐现,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庄严的气氛。
“流水尽归空寂里,远山犹在有无中。”这两句通过“流水”和“远山”的意象,展现了自然界的静谧与深远,仿佛一切都在空寂中流淌,又似乎远山的存在只是虚幻的影子,增添了诗的意境深度。
“六窗掩映猿啼日,半夜萧条鹤唳风。”这里运用了“六窗”这一富有禅意的意象,象征着禅宗的六度万行,同时也描绘了清晨时分,猿猴啼叫的生动场景。夜晚的寂静中,只有鹤唳声随风飘荡,更显出环境的清幽与深邃。
最后,“安得飞来却飞去,种些禾黍庆年丰。”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谐、丰收景象的向往与期待,希望能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享受宁静与丰收的美好。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展现了飞来寺及其周边环境的壮美与宁静,以及诗人对自然和谐生活的向往,情感真挚,意境深远。
燕山九月飞阴雪,画角城头声咽咽。
司马辕门牙帐开,十万材官分队列。
令旗卓处鼓三严,马首嘶澌蹄超忽。
朱缨皑甲晃寒光,满臂骍弓如抱月。
万人丛中逞好手,目快意迟惜始发。
飕飕鸣镝贯垂杨,盾鼻濡毫奏策章。
宫花插鬓袍如血,五凤楼前谒君王。
城中十室五药肆,朱牌粉额纷相向。
十指茫茫看病人,恰似捉月虾蟆状。
我爱山人王明心,指头了了现诸相。
为悯众生受病多,不辞身寄江湖上。
平头童子负奚囊,到处名山一相访。
曾从庐顶掘仙茅,今在岭南食蒟酱。
中林亦有餐霞人,时时相过问无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