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峰趋谷口,绾胜有危桥。
望望玉台寺,钟声来碧霄。
云迷天路迥,水接花源遥。
况复高秋日,登临野思饶。
群峰趋谷口,绾胜有危桥。
望望玉台寺,钟声来碧霄。
云迷天路迥,水接花源遥。
况复高秋日,登临野思饶。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明末时期游历圭峰山时的所见所感。首句“群峰趋谷口,绾胜有危桥”以动态的群峰和稳固的危桥开篇,营造出一种既壮丽又险峻的自然景观。接着,“望望玉台寺,钟声来碧霄”一句,将视线引向远处的玉台寺,钟声悠扬,仿佛从天空中传来,增添了神秘与宁静的氛围。
“云迷天路迥,水接花源遥”则通过云雾缭绕的天路和远方的水流与花源,展现了山间迷蒙的景象,同时也暗示了探索未知的旅程。最后,“况复高秋日,登临野思饶”点明了季节与时间,高秋时节的登高远眺,引发了诗人丰富的情感与思绪。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赞叹和对内心情感的深刻思考,展现了明代文人游历山水时的独特审美情趣和人文关怀。
荆山有奇璞,贵乃和氏俦。
连城讵云多,一视以为优。
携挈向都市,光彩倾天球。
虽无指瑕累,顾得千金售。
惊诧遽自反,闭匿成千秋。
岂忘待时意,欲往仍迟留。
凡目陋至宝,后生异前修。
苍蝇矧多变,珉石仍先收。
万一人我欺,永为神物羞。
于人无旧新,相见常为欢。
本不作崖岸,中亦非断刓。
宾僚自了事,县邑无旷官。
岂惟竞勉力,退亦绝閒言。
观者以为稀,不自知其然。
吾闻西方说,夙世常有缘。
将此会中人,厚德无雠怨。
文人讳异术,且以儒事论。
孔圣不可及,孟氏固所尊。
轲云创业易,成功则在天。
乃知古今士,无有能与贤。
达人同众人,不肯妄自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