兹山本无玉,而有昆丘名。
若人东南秀,遂驰终古声。
蓝田亦若初,荆山高不倾。
嗟嗟九原骨,千年不重生。
兹山本无玉,而有昆丘名。
若人东南秀,遂驰终古声。
蓝田亦若初,荆山高不倾。
嗟嗟九原骨,千年不重生。
这首诗《昆山》由宋代诗人刘攽所作,通过对“昆山”这一意象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历史人物的缅怀与感慨。
首句“兹山本无玉,而有昆丘名”,以“兹山”起笔,点明了山虽无玉,却因“昆丘”的美名而引人遐想。这里运用了反差的手法,以无玉之山的平凡,反衬出其因传说或历史人物而具有的特殊地位和名声。
接着,“若人东南秀,遂驰终古声”两句,将话题转向了“若人”,即那些在东南地区才华出众的人物。他们以其卓越的才能和贡献,使得他们的名字流传千古,成为后世传颂的对象。这里的“终古声”强调了这些人物的影响深远,跨越了时间的长河。
“蓝田亦若初,荆山高不倾”则通过对比蓝田和荆山,进一步阐述了人才的重要性。蓝田,古代著名的产玉之地,象征着才华和价值;荆山,则以高耸的形象代表了困难和挑战。这两句暗示了即使在充满挑战和困难的环境中,人才的价值和影响力也不会减弱,正如荆山之高不倾,蓝田之美依然。
最后,“嗟嗟九原骨,千年不重生”表达了对逝去人才的惋惜之情。九原,古代指地下,这里借指已故之人。这句话意味着尽管这些杰出人物已经离世,但他们的精神和成就将永远被铭记,如同千年不朽的生命,继续影响着后世。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昆山”这一象征性的意象,巧妙地融合了自然景观与历史人物的叙述,既赞美了人才的卓越与不朽,也流露出对历史变迁和个人命运的深沉思考。
折臂最小儿,骨聋颡微广。
弗说螺蛳步,可以吞大象。
那敢谓其然,且幸日稍长。
顾似陶家郎,智识殊不爽。
强令侍师席,跳踉绕函文。
胡能辨滋味,舍鱼取熊掌。
但见蔬菓列,攫取如技疗。
嘉馈得虎脔,新猎出林莽。
对之懒下箸,杀气犹可想。
呼儿食之既,睥睨尚来往。
饕餮我所羞,跌荡或称赏。
服猛岂渠能,过奖谢吾党。
深惭如敞帚,有误千金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