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达奚侍郎夫人寇氏挽词二首·其二》
《达奚侍郎夫人寇氏挽词二首·其二》全文
唐 / 王维   形式: 古风  押[元]韵

女史悲彤管,夫人罢锦轩。

卜茔占二室,行哭度千门。

秋日光能淡,寒川波自翻。

一朝成万古,松柏暗平原。

(0)
注释
女史:古代宫廷中负责记录的女性官员。
彤管:古代女官用的红色笔管,代指她们的工作。
夫人:这里指皇后。
锦轩:装饰华美的宫殿。
卜茔:占卜选择墓地。
二室:指夫妻合葬的双穴。
行哭:边走边哭,形容哀悼的仪式。
度千门:象征走过许多地方,可能指的是皇后的葬礼规模宏大。
秋日光能淡:秋天阳光的光线较弱,营造出凄凉的氛围。
寒川:寒冷的河流。
波自翻:河水自然地翻滚,象征生命的流逝。
一朝成万古:一瞬间成为永恒,指人的死亡。
松柏暗平原:松柏常青,常用于墓地,此处描绘平原上墓地的景象,暗喻死亡的沉寂和永恒。
翻译
宫中的女官哀叹红色的笔管,皇后离开了华丽的宫殿。
选择墓地占卜得到双穴,沿途哭泣走过众多的门庭。
秋天的日光显得黯淡,寒冷的河水依旧波浪翻滚。
一旦逝去便成永恒,松柏在平原上显得阴郁而寂静。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名为《送别》。从内容来看,这是一首挽词,用以表达对逝者的一种怀念和哀悼之情。

“女史悲彤管”,这里的“女史”指的是负责记录文书的女性官员,而“彤管”则是古代用来装饰或标记文件的一种红色木制品。这句诗表达了女史对逝者的哀伤之情,彤管成为了悲凉之物。

“夫人罢锦轩”,“夫人”通常指的是有地位的女性,而“锦轩”则是装饰华丽的车辆或座椅。这里表示夫人不再享用这些华贵的物品,反映出一种生离死别的悲凉氛围。

“卜茔占二室”,“卜茔”即是墓地,“二室”则可能指的是夫妻两人的墓室。这句诗描绘了逝者已经长眠于地下,留下生者独自哀伤的情景。

“行哭度千门”,“行哭”意味着在外面游走而哭泣,而“度千门”则形容哭泣的场所非常广阔。这句诗表达了生者的悲痛之情,无论走到哪里,都无法摆脱对逝者深切的思念。

“秋日光能淡,寒川波自翻”,这里通过描写秋天的景色,传达了一种萧瑟与孤寂的情感。“秋日”代表着时光流转和生命凋零,“光能淡”则是时间久远造成的记忆模糊;“寒川”、“波自翻”则形容自然界中水流不息,暗示着生活还在继续,但逝者却永远不再。

“一朝成万古,松柏暗平原”,“一朝”指的是短暂的时光,而“成万古”则意味着转瞬即逝的生命变成了永久的历史;“松柏”象征长寿和坚韧,但在这里却是“暗平原”,这表明了即使是最为坚固不屈的事物,在时间面前也变得渺小且不再显眼。这句诗通过对比生者与逝者的命运,强调了生命的脆弱和历史的永恒。

王维在这里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以及对人世间悲欢离合的反复咏叹,将哀悼之情推向了一个哲学高度。诗中的意境深远,情感丰富,是一首非常典型的挽词作品。

作者介绍
王维

王维
朝代:唐   字:摩诘   籍贯: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   生辰:721年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王维出身河东王氏,于开元十九年(731年)状元及第。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判官。唐玄宗天宝年间,王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安禄山攻陷长安时,王维被迫受伪职。长安收复后,被责授太子中允。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猜你喜欢

湖口避风寄李苍水广文

中流风急驻征舠,一夕浮生梦亦劳。

空负故山好薇蕨,始知人世足波涛。

云霾海腹鱼龙乱,石出城根雉堞高。

我友剌船何处去,援琴聊作水仙操。

(0)

中宿归舟赋得落日放船好和张子白韵·其十三

落日放船好,蹉跎计未成。

独怜归鸿晚,遥听乱鸦惊。

戍柝萦诗思,江声入旅情。

明明天上月,多半照浮生。

(0)

中宿归舟赋得落日放船好和张子白韵·其二

落日放船好,江声引兴长。

客途霜露白,归计菊花黄。

云薄秋山老,星微晓月光。

不堪回首处,香冷诵经堂。

(0)

和张子白来韵·其三

别来曾几日,又是大除天。

枕畔闻虫语,灯边抱鹤眠。

梦中逢傲吏,醒后笑枯禅。

无事还生事,将诗和一篇。

(0)

答杨鬯侯·其五

孤舟载孤月,行客逐行云。

真籁寂还寂,斯人闻未闻。

诗篇酬唱得,语默主宾分。

应念空山里,归猿独恋群。

(0)

题卢雁林弹琴小影

明月满天下,一人弹素琴。

元音发枯木,馀响出疏林。

静极须眉冷,渺然闻见深。

谁能写空影,相对助长吟。

(0)
诗词分类
中秋节 田园 山水 思乡 夏天 爱情 元宵节 母亲 战争 劳动 励志 清明节 老师 冬天 边塞
诗人
郑孝胥 辛弃疾 欧阳修 刘攽 陈毅 郭祥正 边贡 韩维 张昱 方岳 王鏊 庄昶 文同 陈著 楼钥 司马光 吕本中 释印肃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