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舟载孤月,行客逐行云。
真籁寂还寂,斯人闻未闻。
诗篇酬唱得,语默主宾分。
应念空山里,归猿独恋群。
孤舟载孤月,行客逐行云。
真籁寂还寂,斯人闻未闻。
诗篇酬唱得,语默主宾分。
应念空山里,归猿独恋群。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孤舟独行于月夜之下的画面,诗人以“孤舟载孤月”开篇,巧妙地将舟、月与行客融为一体,营造出一种清冷而幽静的氛围。接着,“行客逐行云”,进一步渲染了行旅的孤独与飘渺感,仿佛行客在云中穿行,难以捉摸。
“真籁寂还寂,斯人闻未闻”两句,运用了拟声词“籁”,形容自然界的寂静,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超脱。然而,这种寂静并非无人倾听,而是“斯人闻未闻”,强调了这种寂静之美可能只有少数人能够体会,体现了诗人对知音的渴望。
“诗篇酬唱得,语默主宾分”则转入对友情和交流的思考。通过诗歌的交流,主宾角色得以明确,但真正的沟通不仅仅是言语的交锋,更是心灵的共鸣。这不仅限于面对面的交流,也包括了对自然、对宇宙的共同感悟。
最后,“应念空山里,归猿独恋群”表达了对自然与社会关系的深刻理解。空山中的归猿,虽然独自生活在自然之中,却依然渴望着群体的陪伴,这既是对自然生态的一种描绘,也是对人类社会情感需求的隐喻。诗人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和谐共生、心灵相通的向往。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哲思,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友情以及内心世界的独特洞察,语言简洁而意蕴丰富,富有哲理性和艺术感染力。
汲泉注之池,其受不盈咫。
中有芳根藏,沈沈绝污滋。
春至意若会,雨馀色初起。
新苔借香腻,细砾含清泚。
簇簇露囊锥,粲粲见笑齿。
朝来一凭栏,苗长三尺美。
挺如武帐剑,肃若青衿士。
疏密自成行,零乱不失纪。
冥悟测所由,迅速孰能拟。
因之察万类,可以鉴生理。
共倦风尘役,俱怀山水游。
郊容争媚日,湖景独澄秋。
细草横塘路,轻帆茂苑舟。
松深遥辨寺,花密屡经丘。
禅定闻春鸟,机忘见瞑鸥。
省腰知病起,延步惜芳留。
信有林中逸,何须物外求。
多惭小阮醉,犹得预清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