祗园近北邻,山静得来频。
佛自如如相,予惟业业人。
未妨游偶暇,了足悟清因。
不藉山僧住,今稀能可伦。
祗园近北邻,山静得来频。
佛自如如相,予惟业业人。
未妨游偶暇,了足悟清因。
不藉山僧住,今稀能可伦。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对碧云寺的亲近与深刻感悟。首句“祗园近北邻,山静得来频”点明了寺院的位置与环境,暗示出一种远离尘嚣、宁静致远的氛围。接着,“佛自如如相,予惟业业人”两句,通过对比佛的自在与人的忙碌,表达了对佛家智慧的向往和对自身世俗生活的反思。
“未妨游偶暇,了足悟清因”则进一步阐述了在闲暇时光中游览寺院,能够让人领悟到清净之因,即佛教中的因果律,强调了精神修养的重要性。最后,“不藉山僧住,今稀能可伦”两句,意指即使没有山僧的居住,这种清净与智慧的体验也依然珍贵且难得,体现了作者对精神追求的珍视与独到见解。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作者对佛教思想的深刻理解与个人精神世界的探索,以及对自然与人文和谐共存的向往。
无常二字,说破教贤怕。
百岁受区区,细思量、一场空话。
耽他火院,刚恁苦熬煎,早收心,采黄芽,药就难酬价。
居山寂静,悄悄实潇洒。
断念去贪嗔,把意马心猿系下。
神清澄静,一点馍长明,无为里,作功成,不许夸奸诈。
漱齿汲寒井,理发趁凉风。
先生畏暑晨起,笑语听儿童。
说道今年重午,节物随宜稍具,还与去年同。
己喜酒尊冽,更觉粽盘丰。愿人生,常醉饱,百年中。
独醒竟复何事,憔悴佩兰翁。
我有青青好艾,收蓄已经三载,疗病不无功。
从此更多采,莫遣药囊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