惑尽阳城一冁然,点头顽石亦成颠。
售文鬻字都无用,终倚闺媛卖曲钱。
惑尽阳城一冁然,点头顽石亦成颠。
售文鬻字都无用,终倚闺媛卖曲钱。
这首诗以戏谑的笔触,描绘了对某位女性表演者艺术价值的质疑与讽刺。首句“惑尽阳城一冁然”,运用典故,将这位女性比作古代美艳的阳城夫人,其一笑便能迷惑众人,此处以“冁然”形容其笑的微妙与独特,却暗含讽刺意味,暗示其魅力并非真正源于内在才华或艺术感染力。
次句“点头顽石亦成颠”,进一步夸张地描述,即便是无知无觉的顽石,也因她的表演而“颠倒”,这无疑是对表演效果的极度夸张和讽刺,暗示其表演可能过于浮夸或缺乏深度,难以触及观众内心。
后两句“售文鬻字都无用,终倚闺媛卖曲钱”,直截了当地表达了对这位女性依赖于卖唱谋生的不满与批判。这里“售文鬻字”比喻通过文字创作获取收入,“倚闺媛卖曲钱”则指依赖女性身份和表演艺术来赚取生活费用。这两句不仅揭示了她艺术追求与生存手段之间的矛盾,更反映了社会对女性角色的刻板印象和不公待遇。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幽默讽刺的手法,对当时社会中某些女性艺术家的境遇进行了辛辣的批评,同时也反映了对艺术本质与价值的深刻思考。
少年会有役,辛苦何足言。
四十今过二,向后多衰年。
拨弃悠悠情,当从予所便。
夜分偶感触,顾影心悁悁。
忆我去冬时,种麦来溪田。
小儿才五岁,叱叱扬耕鞭。
随我至溪畔,背我弄溪泉。
日暮徐来归,持锄趋我前。
今春忽假馆,僻近西山偏。
牵衣频送我,正傍溪田边。
溪水亦活活,溪麦亦芊芊。
自从别家来,岁月如流迁。
麦今已可刈,儿今谁共怜?
我意欲反棹,遇事苦迍邅。
怀乡方伫立,东望惟云烟。
墙倚秋千倦。斜阳下、无端心事凌乱。
莺痴绿老,鹃哀红谢,韶华逾半。
生憎欺鬓东风,青蔓染、霜丝吝换。
问连朝、饾饤阴晴,珍劝加衣谁管。
算来春色无多,三分有二,归期非远。
系春不住,柳梢眉蹙,芍围腰减。
纵教赶上江南,已孤负、探芳手眼。
更何堪、引逗情丝,飞霙弄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