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赠葛苇》
《赠葛苇》全文
宋 / 苏轼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竹椽茅屋半摧倾,肯向蜂窠寄此生。

长恐波头卷室去,欲将船尾载君行。

小诗试拟孟东野,大草闲临张伯英。

消遣百年须底物,故应怜我不归耕。

(0)
拼音版原文全文
zèngwěi
sòng / shì

zhúchuánmáobàncuīqīngkěnxiàngfēngshēng

chángkǒngtóujuànshìjiāngchuánwěizǎijūnxíng

xiǎoshīshìmèngdōngcǎoxiánlínzhāngbǎiyīng

xiāoqiǎnbǎiniányìngliánguīgēng

注释
竹椽茅屋:简陋的竹子和茅草搭建的房屋。
肯:愿意。
蜂窠:比喻简陋的生活环境或栖息之处。
波头:水边,这里指洪水。
船尾:船的后部,这里象征离开的工具。
孟东野:唐代诗人孟郊。
张伯英:东汉书法家,擅长草书。
消遣:打发时间。
百年:一生。
底物:何物,什么。
怜:同情,理解。
翻译
破旧的竹屋几乎要倒塌,你是否愿意在此度过余生像蜜蜂在蜂巢中一样。
我常常担心洪水会卷走我们的居所,想用船带你一同逃离。
我想用这首小诗模仿孟东野的风格,闲暇时临摹张伯英的大草书法。
为了打发这一生,需要些什么呢?想必你会理解,我宁愿有你陪伴也不愿独自归乡务农。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轼的作品,名为《赠葛苇》。从诗中可以感受到苏轼对朋友的深厚情谊以及他个人对于归隐田园生活的向往。

“竹椽茅屋半摧倾,肯向蜂窠寄此生。” 这两句描绘了一种简陋而又自然的居所,作者愿意将自己的人生寄托于这样一个环境之中。这里的“竹椽茅屋”象征着一种简单朴素的生活,而“肯向蜂窠寄此生”则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生活方式的执着与满足。

“长恐波头卷室去,欲将船尾载君行。” 这两句则流露出诗人对于时间流逝和变化的忧虑,以及他希望能够与朋友一同经历这些变化的心愿。这里的“波头”象征着时间的无情流逝,而“船尾载君行”则是对友谊的珍视。

“小诗试拟孟东野,大草闲临张伯英。” 这两句显示了苏轼在文学上的自信以及他与当时文坛其他诗人的交往。这里提到的“孟东野”和“张伯英”都是当时著名的文学家,通过这些名字,苏轼表达了一种文学交流与共鸣的情感。

最后两句,“消遣百年须底物,故应怜我不归耕。” 则是苏轼对自己一生选择的反思和解释。他认为自己的生命如同一种“百年须底物”,即便是一种需要慢慢消耗的存在,因此他感到自己对于未能回到田间耕作的生活方式有着不舍与怜悯。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于人生、友谊和文学创作的深刻感悟,同时也透露出苏轼个人对于归隐生活的向往以及他对于时间流逝的思考。

作者介绍
苏轼

苏轼
朝代:宋   字:子瞻   号:铁冠道人   籍贯: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猜你喜欢

送知县赵通直·其二

大门治邑岁年深,诒厥孙谋又到今。

遗爱联绵民结恋,归途迢递柳垂阴。

九茎芝草曾呈瑞,并蒂荷花已赏心。

或会朝廷求政绩,何妨袖出野人吟。

(0)

得仙亭

危亭谁结据山椒,名第仙人不可招。

绕郭溪山敞图画,万家楼阁插云霄。

(0)

立春内中帖子词·其四

飞霙顷报丰年庆,天瑞由来应克诚。

喜见农祥已晨正,将持嘉种奉亲耕。

(0)

挽戴彦诚通判三首·其二

庠序亲馀论,京华获并游。

艰危心有托,感激义无酬。

岂谓音容隔,频惊岁月流。

今来拜遗像,泪雨不能收。

(0)

北蕃群犬窥篱落,惊起南朝老大虫。

(0)

松架

联络樛枝架短檐,苍髯绿骨尚依然。

袪除畏日心三伏,领略清风直四筵。

好在老龙蟠夭矫,误来孤鹤舞蹁跹。

那堪侧雨敲窗夜,贪听飕飕自不眠。

(0)
诗词分类
友情 月亮 重阳节 人生 寒食节 悼念 赞美 中秋节 田园 山水 思乡 夏天 爱情 元宵节 母亲 战争
诗人
罗学瓒 恽代英 杨匏安 刘伯坚 邓中夏 许晓轩 刘振美 任锐 余文涵 孙中山 孔稚珪 汪精卫 聂绀弩 朱孝臧 耶律倍 吴佩孚 马一浮 张瑞玑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