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椽茅屋半摧倾,肯向蜂窠寄此生。
长恐波头卷室去,欲将船尾载君行。
小诗试拟孟东野,大草闲临张伯英。
消遣百年须底物,故应怜我不归耕。
竹椽茅屋半摧倾,肯向蜂窠寄此生。
长恐波头卷室去,欲将船尾载君行。
小诗试拟孟东野,大草闲临张伯英。
消遣百年须底物,故应怜我不归耕。
这首诗是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轼的作品,名为《赠葛苇》。从诗中可以感受到苏轼对朋友的深厚情谊以及他个人对于归隐田园生活的向往。
“竹椽茅屋半摧倾,肯向蜂窠寄此生。” 这两句描绘了一种简陋而又自然的居所,作者愿意将自己的人生寄托于这样一个环境之中。这里的“竹椽茅屋”象征着一种简单朴素的生活,而“肯向蜂窠寄此生”则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生活方式的执着与满足。
“长恐波头卷室去,欲将船尾载君行。” 这两句则流露出诗人对于时间流逝和变化的忧虑,以及他希望能够与朋友一同经历这些变化的心愿。这里的“波头”象征着时间的无情流逝,而“船尾载君行”则是对友谊的珍视。
“小诗试拟孟东野,大草闲临张伯英。” 这两句显示了苏轼在文学上的自信以及他与当时文坛其他诗人的交往。这里提到的“孟东野”和“张伯英”都是当时著名的文学家,通过这些名字,苏轼表达了一种文学交流与共鸣的情感。
最后两句,“消遣百年须底物,故应怜我不归耕。” 则是苏轼对自己一生选择的反思和解释。他认为自己的生命如同一种“百年须底物”,即便是一种需要慢慢消耗的存在,因此他感到自己对于未能回到田间耕作的生活方式有着不舍与怜悯。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于人生、友谊和文学创作的深刻感悟,同时也透露出苏轼个人对于归隐生活的向往以及他对于时间流逝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