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秋尚夏,月娟云巧。更湛碧、星河清渺。
女牛相别动经年,弟未识、离踪多少。
凭栏拟听,鸾笙韵杳。想又为、明朝秋早。
他时有分到瑶池,记问取、桥边乌鸟。
将秋尚夏,月娟云巧。更湛碧、星河清渺。
女牛相别动经年,弟未识、离踪多少。
凭栏拟听,鸾笙韵杳。想又为、明朝秋早。
他时有分到瑶池,记问取、桥边乌鸟。
这首《鹊桥仙》以七夕为题材,描绘了牛郎织女相会的情景,充满了浪漫与哀愁。词人吴山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天界与人间的对比,以及对爱情执着追求的深情。
“将秋尚夏”,开篇即点明时节,暗示着时间的流转与季节的交替,为后文的相会与离别埋下伏笔。“月娟云巧”、“星河清渺”描绘了七夕之夜的美景,月色如娟,云彩巧妙,银河清澈,营造出一种梦幻般的氛围。
“女牛相别动经年,弟未识、离踪多少。”这两句直接点出了牛郎织女一年仅能相见一次的悲凉现实,表达了他们长久分离的痛苦和思念之情。“女牛相别”暗指牛郎与织女,而“弟未识”则可能是指牛郎的弟弟,暗示了家族间的牵挂与无奈。
“凭栏拟听,鸾笙韵杳。”这里使用了“鸾笙”这一意象,象征着牛郎织女相会时的音乐,但“韵杳”则表明这种美好只是短暂的,预示着相聚后的分别。“想又为、明朝秋早。”这句话表达了对未来的担忧,担心再次面对秋天的早来,意味着又是一年的分离。
“他时有分到瑶池,记问取、桥边乌鸟。”结尾处,词人寄托了对未来重逢的希望,想象着有一天能够一同前往瑶池,与乌鸟为伴,表达了一种超越现实的浪漫情怀。
整体而言,这首词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情感的层层铺陈,展现了七夕节牛郎织女相会的美丽传说,同时也蕴含了对爱情、分离与重逢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