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不见无上菩提最为近,四大五阴皆深奥。
其实清净妙难知,不悟此心真卒暴。
和合性中无有实,是故称为诸法要。
于中无妄亦无真,只用无为作微妙。
寻其体寂不应言,假为众生立名号。
若知名号即非名,解了众生知佛教。
觉知无因之正因,当得无因无果报。
善达贪爱得无生,无名去来无动摇。
不见圣果异凡情,分别圣凡还复倒。
若人无愿亦无修,必定当为世间导。
行路难,路难非秽亦非净。
是非双泯复还存,泯存叵测见真性。
君不见无上菩提最为近,四大五阴皆深奥。
其实清净妙难知,不悟此心真卒暴。
和合性中无有实,是故称为诸法要。
于中无妄亦无真,只用无为作微妙。
寻其体寂不应言,假为众生立名号。
若知名号即非名,解了众生知佛教。
觉知无因之正因,当得无因无果报。
善达贪爱得无生,无名去来无动摇。
不见圣果异凡情,分别圣凡还复倒。
若人无愿亦无修,必定当为世间导。
行路难,路难非秽亦非净。
是非双泯复还存,泯存叵测见真性。
这首诗《行路难》的第二十章,名为“明菩提微妙”,由唐代诗人傅翕所作。全诗以“行路难”为题,寓意人生之路的艰难与复杂,通过探讨“菩提”这一佛教核心概念的微妙之处,揭示了修行者在追求真理过程中的种种体验与感悟。
诗中首先提出“无上菩提最为近”的观点,强调觉悟的本源就在内心深处,无需远求。接着,诗人深入阐述了“四大五阴”的深奥内涵,指出宇宙万物的本质在于清净与微妙,而非表面的实相或虚幻。通过“和合性中无有实”这一论述,诗人进一步揭示了世间万物的相对性与空性,强调了“诸法要”的核心——即一切法的本质在于无常与无我。
诗人继续探讨了“无妄亦无真”的观念,主张真正的智慧在于“无为”,即超越了对名相的执着,达到了一种超越语言与概念的境界。通过“寻其体寂不应言,假为众生立名号”的表述,诗人表达了对于真理的追求不应受限于言语与形式,而是需要通过实践与体验来领悟。
最后,诗人以“若知名号即非名,解了众生知佛教”总结,强调了对佛法的理解不应停留在表面的名相上,而应深入理解其内在的智慧与慈悲。通过“觉知无因之正因,当得无因无果报”的论述,诗人进一步揭示了因果律背后的深层含义,即真正的解脱来自于对无常与无我的深刻理解。
整首诗以“善达贪爱得无生,无名去来无动摇”作为结尾,表达了修行者在克服贪爱与执着之后,达到心灵的平静与自由。诗人最后以“不见圣果异凡情,分别圣凡还复倒”提醒读者,真正的圣者与凡人并无本质区别,只是在认知与实践上的差异,避免了对圣凡的过分区分。
整首诗通过对“菩提”这一核心概念的深入探讨,展现了诗人对佛教哲学的深刻理解与独到见解,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人生道路的深刻思考与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