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坛烟煖不飞霜,坛下千官列雁行。
雪色珠冠光射月,侍祠臣里识君王。
紫坛烟煖不飞霜,坛下千官列雁行。
雪色珠冠光射月,侍祠臣里识君王。
这首诗描绘了古代祭祀仪式的庄严与神圣。首句“紫坛烟煖不飞霜”以“紫坛”象征祭祀场所的庄重与神秘,“烟煖”则营造出一种温暖而祥和的氛围,暗示着祭祀活动的神圣与和谐。“不飞霜”更是强调了环境的静谧与肃穆,为整个场景增添了一层神秘色彩。
接着,“坛下千官列雁行”描绘了众多官员整齐排列的情景,犹如雁阵般有序,体现了古代礼仪的严谨与尊崇。这样的布局不仅展现了官员们的恭敬态度,也反映了祭祀活动的规模宏大与组织严密。
“雪色珠冠光射月”一句,通过“雪色”与“珠冠”的对比,既描绘了官员们服饰的华美,又巧妙地将自然景象融入其中,使得画面更加生动。同时,“光射月”不仅突出了珠冠的光泽,也寓意着官员们在月光下的光辉形象,象征着他们的崇高地位与荣耀。
最后一句“侍祠臣里识君王”,点明了这些官员们是作为侍祠之臣,直接服务于君王,参与祭祀活动。这一句不仅揭示了他们与君王之间的关系,也暗示了君主对祭祀活动的重视,以及君臣之间紧密的政治联系。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古代祭祀仪式的庄重、秩序与辉煌,同时也反映了君臣之间的权力结构与社会等级观念。
庙算在安危,疆场授便宜。
上卿隆将礼,僚属佐军麾。
天与平胡日,朝兴问罪师。
金城图再上,麟阁画曾披。
锁钥中枢出,韬钤外阃持。
兼程讨突厥,间道袭鲜卑。
杀气山川动,兵威草木知。
风嘶出塞马,月照度关旗。
箭逐星旄落,尘随虏帐移。
行营屯右地,经略定西陲。
青海分羌落,黄沙别汉夷。
有谋全制胜,无事但羁縻。
丹陛悬听履,皇华入咏诗。
壮猷仗方叔,献凯莫教迟。
步历天元纪,占星子夜初。
五行调自顺,众曜验非虚。
丽汉光相烂,披云色互舒。
贝连榆影密,珠贯纬文疏。
历历称天佐,累累傍日车。
正逢南至候,还绕北辰居。
东井曾秦分,灵台自鲁书。
更闻奎聚宿,太史奏何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