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孤二十年,高堂头已白。
读书受遗命,散财佐结客。
不责奉养职,反恤子妇劳。
除礼空王外,炊爨必躬操。
行仁不望报,自待不嫌薄。
天使德润身,六旬又矍铄。
近来伤世变,疾痛时一作。
儿壮嗜嬉遨,成名未可期。
亲年日以衰,儿数日以奇。
种萱不蠲忧,负米难求饱。
苦将风尘身,重累闾门抱。
鸿鹄有遐心,何如反哺鸟。
抚孤二十年,高堂头已白。
读书受遗命,散财佐结客。
不责奉养职,反恤子妇劳。
除礼空王外,炊爨必躬操。
行仁不望报,自待不嫌薄。
天使德润身,六旬又矍铄。
近来伤世变,疾痛时一作。
儿壮嗜嬉遨,成名未可期。
亲年日以衰,儿数日以奇。
种萱不蠲忧,负米难求饱。
苦将风尘身,重累闾门抱。
鸿鹄有遐心,何如反哺鸟。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老者对家庭的无私奉献与深沉的爱。诗中通过一系列生活细节,展现了这位老人在家庭中的角色和责任。他独自抚养孩子二十年,尽管自己已年迈,头发斑白,仍坚持读书,传承知识,同时散财结交朋友,展现了他的智慧与社交能力。
老人不仅不苛求子女的赡养,反而体恤儿媳的辛劳,这体现了他的宽厚与慈爱。他除了遵循佛教的礼仪,还亲自下厨做饭,生活简朴而充满爱心。他行仁义而不求回报,对待自己的生活态度淡泊,不嫌贫贱。
诗中提到,老人虽有高尚的品德,但内心也忧虑着世道的变化和家庭的未来。他担忧儿子沉迷于玩耍,学业未成,同时又为日渐衰老的母亲和可能出类拔萃的儿子感到压力。他想通过种植萱草来缓解忧愁,但又担心无法满足母亲的口腹之需。
最后,诗人以“鸿鹄有遐心,何如反哺鸟”作为结尾,表达了对老人无私奉献精神的赞美,同时也隐含了对社会变迁和个人命运的思考。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朴实,深刻揭示了家庭关系中的爱与责任,以及个人在社会变革面前的无奈与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