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后乱泉流,生憎草木稠。
山回疑路尽,云散觉岩秋。
养拙应辞韨,居仙不在楼。
愧他烟水际,长笛一扁舟。
雨后乱泉流,生憎草木稠。
山回疑路尽,云散觉岩秋。
养拙应辞韨,居仙不在楼。
愧他烟水际,长笛一扁舟。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雨后山间景致的生动画面,充满了自然之美与哲思之深。首句“雨后乱泉流”以“乱”字点明了雨水过后泉水奔腾不羁的状态,展现出一种动态美。接着,“生憎草木稠”一句,通过“生憎”二字,赋予了草木以情感,表达了诗人对茂密草木的复杂心情,既可能有对生机勃勃的赞叹,也可能隐含着对繁复世界的某种厌倦或感慨。
“山回疑路尽,云散觉岩秋”两句,运用了巧妙的视觉对比和心理感受,山势回环,似乎到了尽头,但云雾散去,才发现岩石在秋日中显得格外静谧与清冷,这种景象变化不仅展现了自然界的奇妙,也暗示了人生的无常与转瞬即逝的美好。
“养拙应辞韨,居仙不在楼”则进一步深化了主题,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功名的淡泊态度。通过“养拙”和“居仙”的比喻,诗人似乎在说,真正的智慧和超脱不是追求权力和物质的楼阁,而是在内心的平静与自然的和谐之中。
最后,“愧他烟水际,长笛一扁舟”以一种淡淡的遗憾和向往结束全诗,仿佛诗人站在烟波浩渺的水边,吹响长笛,想象着自己乘着一叶扁舟,悠游于山水之间,表达了对自由自在生活的渴望和对现实束缚的无奈。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雨后山间景色的细腻描绘,以及对内心世界和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展现了一种超越表象、追求精神自由的美学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