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径莓苔尽日封,匡床云色卧双龙。
罗浮四百青天外,不认飞来第几峰。
一径莓苔尽日封,匡床云色卧双龙。
罗浮四百青天外,不认飞来第几峰。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静谧而神秘的山中景象。首句“一径莓苔尽日封”以莓苔封路的细节,营造出一种幽深、静寂的氛围,仿佛时间在这里凝固,只有莓苔在诉说着岁月的痕迹。接着,“匡床云色卧双龙”一句,将视线拉高,想象中的云海与山间的双龙相映成趣,既展现了自然界的壮丽,又赋予了画面以动态感和生动性。
“罗浮四百青天外”提到了罗浮山,这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山脉之一,以其秀美的景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著称。此句不仅扩展了空间感,也暗示了诗人对远方美景的向往和追求。“不认飞来第几峰”则表达了对未知美景的好奇与探索欲,同时也暗含着对自然之美的赞叹和敬畏之情。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想象,展现了山林之美,以及诗人对自然景观的深刻感受和独特见解,体现了明代文人对于自然山水的热爱与赞美。
墙垂薜荔,砌上莓苔,愁痕刚界朱栏。
杏白梨红,次第做尽春寒。
曲池抱阶如镜,问何人、照影窗前。
斜阳地,指茸茸翠草,曾阁秋千。
我本伤春狂客,趁蝶帘燕户,钿坠筝筵。
载酒迟来,花间谁擘蛮笺。
红楼只今已改,觅残题、犹在屏山。
归去晚,听东风,盈路杜鹃。
月儿圆也。趁金风,舒皓彩,碧空斜挂。
浸著两溪玉浪,一城霜瓦。
水楼上,招红袖,许多妖冶。閒话、都笑蟾孤兔寡。
桥头月下。记当年,周子隐,曾将虎射。
千古灵旗飒飒,英姿堪画。
到而今,嗟满目,渔村蟹舍。涛声、偏只共更声打。
二泉亭最好,分流处、日夜洗云根。
况翠叠青山,入帘滴滴,云移春水,映树鳞鳞。
还堪羡、酒旗无数飏,鸟语不时闻。
此日园丁,休嫌野老,隔年梅蕊,应认王孙。
从来繁华地,重留恋,倍觉香雾氤氲。
一带朱阑拂柳,画槛萦人。
被金尊促起,数声檀板,钿车送到,几队罗裙。
且自牵船竟去,莫待销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