尸罗清净心清净,寄迹南台亦偶然。
室掩香灯见行道,壁悬巾屦伴孤禅。
宝书独欲烦君诵,法力真期迨我先。
细味此诗如实录,他年僧史定须编。
尸罗清净心清净,寄迹南台亦偶然。
室掩香灯见行道,壁悬巾屦伴孤禅。
宝书独欲烦君诵,法力真期迨我先。
细味此诗如实录,他年僧史定须编。
这首诗《送楞严经珣维那》由宋代的释德洪所作,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僧人修行的场景与心境。诗中以“尸罗清净心清净”开篇,点明了僧人的修行状态,即内心纯净如一,如同尸罗(佛教中的戒律)般严格自律。接着,“寄迹南台亦偶然”,则暗示了修行之地的选择并非刻意为之,而是自然的归宿。
“室掩香灯见行道,壁悬巾屦伴孤禅。”这两句生动地描绘了修行者的日常:室内香灯常明,映照着僧人行道的身影;墙壁上挂着的巾帽鞋履,仿佛在陪伴着孤独的禅修。这种简朴而专注的生活方式,展现了僧人对修行的虔诚与执着。
“宝书独欲烦君诵,法力真期迨我先。”表达了对楞严经的重视,希望友人能诵读,同时也流露出对佛法力量的期待,期望能在修行上先行一步,达到更高的境界。
最后,“细味此诗如实录,他年僧史定须编。”诗人鼓励读者仔细品味这首诗,认为它如同真实的记录,将来必会被僧史收录,体现了对作品价值的认可和对未来历史记载的期待。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现了僧人修行生活的宁静与庄严,也蕴含了对佛法深邃理解的追求,以及对友情与传承的珍视。
桂华镜转,蓬翠波留,秋思孤迥。
罨画屏风,座密四围绿静。
遥夜足天宽,漫虚占、花间对影。
想连环万户暗里,赏心乐事谁领。
渐淡淡、凭高清兴。双鬓山河,无限风景。
梦迹依稀,旧曲与谁同听。
一笑挟飞仙,看光贮、吟壶共永。
怕浮云,又遮断、雁声度岭。
燕飞妆懒整。细思量、双栖还让恁稳。屏间翠鬟隐。
问青天碧海,可能相引。花梢弄影。
漾愁心、阑干梦醒。
更楼头、杨柳依依,说道好春将尽。
休省风流佳约,似水钿车,杜陵风景。芹泥蹴损。
肠断处、更谁领。
早归来帘幕,深深静押,絮语雕梁昼永。
怕窗前、又有流莺,向人巧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