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凉高树合,卧石绿阴中。
伴鹤惭仙侣,依僧学老翁。
鱼沈荷叶露,鸟散竹林风。
始悟尘居者,应将火宅同。
寺凉高树合,卧石绿阴中。
伴鹤惭仙侣,依僧学老翁。
鱼沈荷叶露,鸟散竹林风。
始悟尘居者,应将火宅同。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清凉寺庙的夏日避暑图景。开篇“寺凉高树合,卧石绿阴中”两句,通过对比鲜明的手法,勾勒出一片深远而静谧的寺院环境。这里的“凉”字,不仅是温度上的降低,更寓含着心灵的宁静与淡泊。高树参天,浓荫蔽日,与卧石相映成趣,既形象地展现了诗人避暑之所,也传达了一种超脱尘世烦恼的心境。
“伴鹤惭仙侣,依僧学老翁”两句,则是对寺中生活的一种描写。鹤在中国文化中常象征着长寿与纯洁,而诗人自比为“伴鹤”,显示出他对于自然界的亲和与向往。而“仙侣”则更进一步点明了诗人心中的理想境界,即渴望脱离凡尘,达到一种超然物外的精神状态。接着,“依僧学老翁”一句,则是对寺中僧人的尊敬之情,通过学习他们的智慧与修为,来净化自己的心灵。
“鱼沈荷叶露,鸟散竹林风”两句,以生动细腻的笔触,捕捉了自然界在夏日的美好瞬间。水中的鱼儿悠然自得,荷叶上的露珠晶莹剔透,而空中的鸟鸣声和竹林中传来的风声,都交织出一种生机勃勃、动静结合的意境。
最后,“始悟尘居者,应将火宅同”一句,则是诗人对前述景物感受后的深刻领悟。这里的“尘居”,指的是世间凡俗的生活,而“火宅”,则喻指烦恼与痛苦。诗人在寺中体验到的清凉宁静,让他意识到,世人的烦恼痛苦,本可通过类似寺庙这样的精神避难所来得到缓解。这一悟,既是对个人的心灵修养的提醒,也是对社会大众的一种慈悲关怀。
身世元知似断蓬,流年分付酒杯中。
饥寒未解士先老,风雨欲收花已空。
泥补旧巢梁燕喜,水生支港钓船通。
睡魔正费驱除力,隔竹敲茶赖小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