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猗者竹,在彼渭川。乃含宿雨,乃带朝烟。
其色维何,非媸非妍。其音维何,非管非弦。
有客坐对,羌民之先。其屋何有,四壁萧然。
其手何持,道德一编。逸民也欤,吾何得而致焉。
有猗者竹,在彼渭川。乃含宿雨,乃带朝烟。
其色维何,非媸非妍。其音维何,非管非弦。
有客坐对,羌民之先。其屋何有,四壁萧然。
其手何持,道德一编。逸民也欤,吾何得而致焉。
此诗描绘了一幅宁静淡泊的隐士生活画卷。诗人以“猗者竹”开篇,将目光投向了渭川边上的翠竹,竹子在晨雨与薄雾的映衬下,色彩不艳不俗,却自有一番风韵。接着,诗人通过竹林中的声音,进一步渲染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氛围,既非管乐的激昂,亦非琴弦的悠扬,而是心灵深处的宁静与和谐。
随后,诗人笔锋一转,引入一位坐在竹林中的客人,这位客人似乎与羌族先民有着某种联系,他的居所简陋至极,只有四面空荡荡的墙壁,手中所持的,只是一本关于道德的书籍。这一形象鲜明地刻画出了一位追求精神境界而非物质享受的隐士形象。
最后,诗人感慨道,这样的逸民,自己如何能够将其招致身边。这不仅是对隐士生活的向往,也是对自己现实处境的一种反思,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状态的追求与渴望。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和人物形象的细腻描绘,展现了清雅脱俗的审美情趣,以及对理想生活方式的向往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