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日孤城闭,高风暮角愁。
边声乱归马,物色向新秋。
尚有单于怨,仍传出塞忧。
时平翻感激,不语看层楼。
落日孤城闭,高风暮角愁。
边声乱归马,物色向新秋。
尚有单于怨,仍传出塞忧。
时平翻感激,不语看层楼。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苍凉而深沉的边塞晚景图。首句“落日孤城闭”,以“落日”和“孤城”开篇,营造出一种孤寂与静谧的氛围,暗示了边塞之地的荒凉与人烟稀少。接着,“高风暮角愁”一句,通过“高风”与“暮角”的结合,不仅渲染了傍晚时分的凄清景象,更借“愁”字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
“边声乱归马,物色向新秋。”这两句进一步深化了边塞的环境特点。边声是指边疆特有的声音,如风声、马蹄声、号角声等,这些声音在夜晚显得格外清晰,与归马的杂乱声响交织在一起,营造出一种紧张而又略带悲壮的气氛。同时,“物色向新秋”则暗示季节的更迭,预示着新的挑战与变化即将到来。
“尚有单于怨,仍传出塞忧。”这里提到“单于”,是古代对匈奴首领的称呼,暗指边疆的敌人或潜在的威胁。这两句诗通过“怨”和“忧”两个字,表达了对边疆安全的担忧以及对战争可能带来的痛苦的忧虑。
最后,“时平翻感激,不语看层楼。”在和平时期,诗人却因内心深处的感慨而难以言表,只能默默凝视着远处的高楼。这既是对过去战争岁月的怀念,也是对当前和平生活的珍惜与感激。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对边塞生活深刻的理解和独特的情感体验,既有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也有对历史与现实的思考,充满了深邃的哲理意味。
四明洞天居第九,巨灵擘石开窗牖。
扪萝陟巘不惮劳,同行况遇忘年友。
老苔护石苍虎闲,飞瀑悬岩玉龙吼。
豁然人与境俱胜,醉歌拍缶忘升斗。
固知壶中别有天,未必醉翁真在酒。
徘徊步月澹忘归,世事浮云竟何有。
松江岸侧。正乱叶坠红,残浪收碧。
犹记灯寒暗聚,簖疏轻入。
休嫌郭索尊前笑,且开颜、共倾芳液。
翠橙丝雾,玉葱浣雪,嫩黄初擘。自那日、新诗换得。
又几度相逢,落潮秋色。常是篱边早菊,慰渠岑寂。
如今谩有江山兴,更谁怜、草泥踪迹。
但将身世,浮沈醉乡,旧游休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