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极绥安镇,天随使节存。
民风移丑陋,土俗转酝醇。
野服迎旌佩,獠草避阵云。
宣威雄剑鼓,导化动琴樽。
石裂磨刀处,溪留饮马痕。
龙湖鱼鸟眼,认此第三巡。
地极绥安镇,天随使节存。
民风移丑陋,土俗转酝醇。
野服迎旌佩,獠草避阵云。
宣威雄剑鼓,导化动琴樽。
石裂磨刀处,溪留饮马痕。
龙湖鱼鸟眼,认此第三巡。
这首诗描绘了一处边塞之地的静谧与威严,通过对自然景观和人文活动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诗人对边疆风光的深切体会和赞美。
“地极绥安镇,天随使节存。”开篇即设定了一种超脱世俗、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境界。这里的“地极”指的是遥远的地方,而“绥安镇”则传递出一种平静安宁的氛围。
“民风移丑陋,土俗转酝醇。”此两句表明随着时间的流逝,当地的民众习俗发生了变化,从粗犷变得文明。这里的“丑陋”和“酝醇”都是借指文化的提升。
“野服迎旌佩,獠草避阵云。”诗人通过对边塞士兵生活的描写(“野服”、“旌佩”),以及战事的隐喻(“獠草”、“避阵云”),展示了边疆地区的军事氛围。
“宣威雄剑鼓,导化动琴樽。”这里通过对军事训练和文化教育的并列描写,强调了边塞地区既有武力威慑,又有文教引导的双重作用。
“石裂磨刀处,溪留饮马痕。”这两句细腻地刻画出士兵们在野外磨砺武器和休息饮水的情景,透露出边塞生活的艰苦与忙碌。
“龙湖鱼鸟眼,认此第三巡。”诗人以龙湖为背景,将自己所处的环境比作鱼鸟之眼,又指出这是他对这个地方的第三次观察巡视。这里不仅展现了诗人的细心观察,也表达了一种对这片土地的熟悉和亲切。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边塞生活的多角度描绘,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情感和丰富的内涵。
醉墨淋漓玉两株,澹痕依约两行书。
不知丁丒人何在,忽把屠苏岁又除。
凉影拂墙烧烛短,清声入夜听窗虚。
不辞霜鬓萧疏甚,已有春风绕敝庐。
筠阳文学倦官职,十年归来四壁立。
探囊大笑得片纸,不啻琼球加拾袭。
㩦来示我俾品评,谓是名僧巨然笔。
涣迹漓踪那辨真,行间双印还堪识。
古篆依稀赣州字,先宋流传非一日。
要知源委出珍藏,未论谁何定名迹。
墨渝纸敝神自存,老笔嶙皱况超逸。
冈峦迤逦蒙密树,浦溆萦纡带村室。
盘盘细路绕山椒,斜引鱼梁更东出。
途穷山尽得幽居,穹宫杰构临清渠。
仙邪佛邪定何处,髣髴胜境如匡庐。
还从文学问何如,大笑谓我言非虚。
自言远游真不俗,曾见庐山真面目。
五老之峰披白袍,玉虹万丈时飞瀑。
某丘某壑皆旧游,展卷晴窗眼犹熟。
秪今老倦到无由,对此时时作卧游。
惭余裹足不出户,闻君此语心悠悠。
高怀只尺已千里,眼中殊觉欠扁舟。
《题黄应龙所藏巨然庐山图》【明·文徵明】筠阳文学倦官职,十年归来四壁立。探囊大笑得片纸,不啻琼球加拾袭。㩦来示我俾品评,谓是名僧巨然笔。涣迹漓踪那辨真,行间双印还堪识。古篆依稀赣州字,先宋流传非一日。要知源委出珍藏,未论谁何定名迹。墨渝纸敝神自存,老笔嶙皱况超逸。冈峦迤逦蒙密树,浦溆萦纡带村室。盘盘细路绕山椒,斜引鱼梁更东出。途穷山尽得幽居,穹宫杰构临清渠。仙邪佛邪定何处,髣髴胜境如匡庐。还从文学问何如,大笑谓我言非虚。自言远游真不俗,曾见庐山真面目。五老之峰披白袍,玉虹万丈时飞瀑。某丘某壑皆旧游,展卷晴窗眼犹熟。秪今老倦到无由,对此时时作卧游。惭余裹足不出户,闻君此语心悠悠。高怀只尺已千里,眼中殊觉欠扁舟。
https://shici.929r.com/shici/vBSziE3Du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