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黄檗逗真机,瞥地回光更不疑。
著脚洞房犹乞食,那知罗刹是歌姬。
一从黄檗逗真机,瞥地回光更不疑。
著脚洞房犹乞食,那知罗刹是歌姬。
这首诗以禅理入诗,巧妙地将禅宗思想与生活情境融合,展现出一种超脱世俗的智慧与境界。
“一从黄檗逗真机”,黄檗是禅宗中著名的祖师,此处借指禅悟的过程。诗人仿佛在说,自从经历了深刻的禅悟之后,心灵得到了真正的觉醒和启发。“瞥地回光更不疑”,“瞥地”形容瞬间的领悟,“回光”则是指内心的光芒重新照亮,不再有疑惑。这句诗描绘了诗人内心深处的觉醒,对世界有了全新的理解,不再被表象所迷惑。
“著脚洞房犹乞食”,“洞房”在这里并非指真正的洞穴,而是比喻深邃的内心世界或高深的学问领域。诗人自比为行脚僧,在深邃的内心世界中,依然保持着谦卑的态度,如同乞食一般寻求知识和真理。这句诗体现了诗人对于知识追求的执着与谦逊。
“那知罗刹是歌姬”,“罗刹”在佛教中常指恶鬼,这里可能象征着世俗的诱惑或障碍。而“歌姬”则代表了艺术与美的享受。诗人通过这句话,表达了即使在面对诱惑时,也能保持清醒,认识到真正的价值并不在于物质的享受,而在于内心的觉醒与智慧的追求。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禅宗的智慧,探讨了人生追求的真谛,强调了内在精神世界的觉醒与超越世俗的诱惑,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洞察和超然态度。
海错千万族,惟蚝不能行。
潮来腹自饱,亦足遂厥生。
翻笑鱼蟹虾,晨夜何营营。
风味与江瑶,可以次第名。
荐身炮炙间,壳破材始呈。
北客昔南食,一见生怪惊。
故人居海滨,群鲜厌庖烹。
酷爱此味真,不假姜桂橙。
遥怜山间友,混迹黎与骍。
蔬肠久不饱,肌骨尪且狞。
巨房饷馋腹,一笑百念平。
岂为饮食欲,实见亲旧情。
谁知齑盐馀,盘餐味常并。
故乡实堪恋,未用图西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