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室徒闻重拓边,安危曾是倚婵娟。
万千香骨随荒草,只有明妃一曲传。
汉室徒闻重拓边,安危曾是倚婵娟。
万千香骨随荒草,只有明妃一曲传。
这首《读明妃曲》由明代诗人黄衷所作,通过对历史人物王昭君的描绘,表达了对历史变迁和人物命运的深沉感慨。
“汉室徒闻重拓边”,开篇即以“汉室”点出背景,暗指汉朝的兴衰。这里的“重拓边”既可理解为汉朝在边疆的军事扩张,也可解读为对历史功业的追忆与怀念。诗人通过“徒闻”二字,流露出一种徒劳无功、空有其名的无奈感。
“安危曾是倚婵娟”,紧承上句,将王昭君比作“婵娟”,即美人的形象,暗示她不仅是汉朝边防的一道屏障,更是国家安危的寄托。然而,“曾是”二字表明这种依靠并非长久或稳固,隐含着历史的转折与变故。
“万千香骨随荒草”,这一句转而描写王昭君的命运。在历史的长河中,无数英雄美人最终化为尘土,与荒草相伴。这里不仅是对王昭君个人命运的哀叹,也是对历史中无数被遗忘的个体命运的感慨。
“只有明妃一曲传”,最后以“明妃”(即王昭君)的曲子作为收尾,强调了她在历史中的独特地位。尽管她的生命如同众多历史人物一样,最终归于寂寥,但她的故事和音乐却得以流传,成为后人铭记的历史符号。这一句表达了对王昭君虽生前遭遇不幸,但死后仍能以艺术形式永存的肯定。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王昭君命运的描绘,反映了对历史人物命运的同情与思考,以及对艺术超越时间限制的力量的赞美。
主人溪上宅,乌几屡曾凭。
山直西南向,田分上下层。
池鲜烹锦鲤,塘果致青菱。
此去重阳近,遥岑共一登。
华萼楼前花冥冥,三郎雅知睦天伦。
脂田恩厚脱屣轻,独将泡影观此身。
碧瑶六六秀蜀岷,朝来郁勃连夕曛,石坛虚呵存谷神。
笳鼓惊散羯鼓春,兄来问信杳莫闻。
瑶池宴酣归未醒,千岩万壑空烟云。
一念之差隔几尘,蓬莱谁信有太真。
平生我亦厌俗氛,秘箓曾受金阙君。
玄机傥有三生因,不妨牧羊学初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