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牡丹花二首·其一》
《牡丹花二首·其一》全文
宋 / 朱松   形式: 七言绝句  押[青]韵

馀芳卷地还春去,谁送洛花供眼青。

沉香亭北真一梦,今见宗支亦典刑。

(0)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朱松所作的《牡丹花二首(其一)》。诗中描绘了牡丹花的美丽与短暂,以及对历史传承的感慨。

“馀芳卷地还春去”,开篇以“余芳”二字点明牡丹花虽已凋谢,但其香气犹存,仿佛春天还在,营造出一种淡淡的哀愁氛围。“卷地”二字生动描绘了花瓣随风飘散的情景,形象地表现了花朵的短暂与美丽。

“谁送洛花供眼青”,接着诗人提出了一个疑问,似乎在询问是谁将洛阳的牡丹花送到眼前,让人心生向往。这里不仅赞美了牡丹花的美丽,也暗含了对洛阳牡丹盛名的赞叹。

“沉香亭北真一梦”,诗人将牡丹花盛开的场景比作一场梦境,既表达了对牡丹花短暂生命的感慨,也暗示了美好事物往往如梦般易逝。沉香亭北,可能是指某个特定的观赏地点,通过这个意象,诗人将牡丹花与历史人物或故事联系起来,增加了诗歌的文化内涵。

“今见宗支亦典刑”,最后两句转而表达对牡丹花家族传承的感慨。这里的“宗支”指的是牡丹花的家族血脉,“典刑”则意味着典范或准则。诗人在这里表达了对牡丹花不仅美丽,更具有精神价值和文化意义的认同,认为它们是值得传承和敬仰的典范。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牡丹花的描绘,展现了其短暂而美丽的生命,以及对历史传承的深刻思考,富有哲理性和艺术性。

作者介绍
朱松

朱松
朝代:宋

朱松(1097一1143)字乔年,号韦斋,朱熹之父,祖籍徐州府萧县人,宋绍圣四年生于徽州婺源(江西婺源),宋绍兴十三年卒于建州城南环溪,葬于崇安五夫里,享年四十六。宋重和元年戊戌登进士,宋宣和年间为福建政和县尉,侨寓建阳(今属福建)崇安,后徙考亭。历任著作郎、吏部郎等职,世称吏部郎府君,赠通议大夫,封粤国公,谥献靖祀入圣庙。后因极力反对权相秦桧议和,贬任江西饶州知州(治今鄱阳),未至任病逝。
猜你喜欢

暮春联句九首·其四

沃心裨帝学,古道畅皇风。

天下真无敌,君前置一通。

将拚龙尾砚,去作鱼头公。

笔底澜翻舌,谈间磊块胸。

通明云殿上,清切玉堂中。

发轫同安簿,深衣独乐翁。

孝经题幼志,沼鉴见精忠。

元祐龙蛇杂,开禧蟊贼讧。

隆冬老儒立,奸党一碑丰。

三晋春秋在,千年纲目同。

长天炤孤愤,清夜好研穷。

(0)

三年南海清心坐,一任东君冷眼看。

(0)

德清孙氏和乐秀明堂

人生致足乐,莫如令兄弟。

绰绰而有裕,其中自春意。

龟溪有二孙,能笃友于义。

同居五十载,阖门数百指。

几微无间言,轮囷有和气。

粤从鸿雁散,惟恐棠棣废。

欲挽古道回,兹事良非易。

亦既成新居,始得遂初志。

和乐揭高扁,秀明屹对峙。

怡然两白发,埙篪伯仲氏。

子孙皆雍睦,闾里亦顺悌。

复如无事时,难得真可贵。

唐史传孝义,颇记张刘李。

迹其屡易世,往往干戈际。

义风不少衰,大书乃无愧。

嗟哉广明后,旌命曾弗至。

虽有笃行者,谁为纪姓字。

我闻二孙名,不觉为之喜。

两记信实录,联名尽名士。

先见众论公,必得一行史。

行看表门闾,乡邦誇盛事。

我诗甚鄙拙,愿尔多寿祉。

(0)

玉虚道院

山东舍宅为琳宇,公子超然趣不群。

帝足龟蛇交水火,将坛龙虎拥风云。

花阶昼静迎仙客,月殿香清礼老君。

何日投閒同采药,松边坐石许谁分。

(0)

忆秦娥·其二

霜风急。江南路上梅花白。梅花白。

寒溪残月,冷村深雪。洛阳醉里曾同摘。

水西竹外常相忆。常相忆。宝钗双凤,鬓边春色。

(0)

送前东阳于明府由鄂渚归故林

结东征车换黑貂,灞西风雨正潇潇。

茂陵久病书千卷,彭泽初归酒一瓢。

帆背夕阳湓水阔,棹经沧海甑山遥。

殷勤为谢南溪客,白首萤窗未见招。

(0)
诗词分类
思念 友情 月亮 重阳节 人生 寒食节 悼念 赞美 中秋节 田园 山水 思乡 夏天 爱情 元宵节 母亲 战争
诗人
刘铉 毕士安 季芝昌 陈康伯 裴休 秦湛 凌濛初 薛综 黄损 李晔 鲍楠 孙不二 宋子侯 乐婉 法照 高允 涂瑞 张齐贤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