馀芳卷地还春去,谁送洛花供眼青。
沉香亭北真一梦,今见宗支亦典刑。
馀芳卷地还春去,谁送洛花供眼青。
沉香亭北真一梦,今见宗支亦典刑。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朱松所作的《牡丹花二首(其一)》。诗中描绘了牡丹花的美丽与短暂,以及对历史传承的感慨。
“馀芳卷地还春去”,开篇以“余芳”二字点明牡丹花虽已凋谢,但其香气犹存,仿佛春天还在,营造出一种淡淡的哀愁氛围。“卷地”二字生动描绘了花瓣随风飘散的情景,形象地表现了花朵的短暂与美丽。
“谁送洛花供眼青”,接着诗人提出了一个疑问,似乎在询问是谁将洛阳的牡丹花送到眼前,让人心生向往。这里不仅赞美了牡丹花的美丽,也暗含了对洛阳牡丹盛名的赞叹。
“沉香亭北真一梦”,诗人将牡丹花盛开的场景比作一场梦境,既表达了对牡丹花短暂生命的感慨,也暗示了美好事物往往如梦般易逝。沉香亭北,可能是指某个特定的观赏地点,通过这个意象,诗人将牡丹花与历史人物或故事联系起来,增加了诗歌的文化内涵。
“今见宗支亦典刑”,最后两句转而表达对牡丹花家族传承的感慨。这里的“宗支”指的是牡丹花的家族血脉,“典刑”则意味着典范或准则。诗人在这里表达了对牡丹花不仅美丽,更具有精神价值和文化意义的认同,认为它们是值得传承和敬仰的典范。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牡丹花的描绘,展现了其短暂而美丽的生命,以及对历史传承的深刻思考,富有哲理性和艺术性。
沃心裨帝学,古道畅皇风。
天下真无敌,君前置一通。
将拚龙尾砚,去作鱼头公。
笔底澜翻舌,谈间磊块胸。
通明云殿上,清切玉堂中。
发轫同安簿,深衣独乐翁。
孝经题幼志,沼鉴见精忠。
元祐龙蛇杂,开禧蟊贼讧。
隆冬老儒立,奸党一碑丰。
三晋春秋在,千年纲目同。
长天炤孤愤,清夜好研穷。
人生致足乐,莫如令兄弟。
绰绰而有裕,其中自春意。
龟溪有二孙,能笃友于义。
同居五十载,阖门数百指。
几微无间言,轮囷有和气。
粤从鸿雁散,惟恐棠棣废。
欲挽古道回,兹事良非易。
亦既成新居,始得遂初志。
和乐揭高扁,秀明屹对峙。
怡然两白发,埙篪伯仲氏。
子孙皆雍睦,闾里亦顺悌。
复如无事时,难得真可贵。
唐史传孝义,颇记张刘李。
迹其屡易世,往往干戈际。
义风不少衰,大书乃无愧。
嗟哉广明后,旌命曾弗至。
虽有笃行者,谁为纪姓字。
我闻二孙名,不觉为之喜。
两记信实录,联名尽名士。
先见众论公,必得一行史。
行看表门闾,乡邦誇盛事。
我诗甚鄙拙,愿尔多寿祉。
《德清孙氏和乐秀明堂》【宋·牟巘】人生致足乐,莫如令兄弟。绰绰而有裕,其中自春意。龟溪有二孙,能笃友于义。同居五十载,阖门数百指。几微无间言,轮囷有和气。粤从鸿雁散,惟恐棠棣废。欲挽古道回,兹事良非易。亦既成新居,始得遂初志。和乐揭高扁,秀明屹对峙。怡然两白发,埙篪伯仲氏。子孙皆雍睦,闾里亦顺悌。复如无事时,难得真可贵。唐史传孝义,颇记张刘李。迹其屡易世,往往干戈际。义风不少衰,大书乃无愧。嗟哉广明后,旌命曾弗至。虽有笃行者,谁为纪姓字。我闻二孙名,不觉为之喜。两记信实录,联名尽名士。先见众论公,必得一行史。行看表门闾,乡邦誇盛事。我诗甚鄙拙,愿尔多寿祉。
https://shici.929r.com/shici/YRhyfxE75J.html
结东征车换黑貂,灞西风雨正潇潇。
茂陵久病书千卷,彭泽初归酒一瓢。
帆背夕阳湓水阔,棹经沧海甑山遥。
殷勤为谢南溪客,白首萤窗未见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