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闻绝顶接天梯,几叠烟岚望已迷。
得意总忘山远近,但行休问路东西。
飘萧洞气成飞雨,冥漠丹根获紫泥。
常自笑人岩畔月,有山如此不幽栖。
曾闻绝顶接天梯,几叠烟岚望已迷。
得意总忘山远近,但行休问路东西。
飘萧洞气成飞雨,冥漠丹根获紫泥。
常自笑人岩畔月,有山如此不幽栖。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攀登高山时的所见所感,充满了哲理与自然之美。首句“曾闻绝顶接天梯”,以夸张的手法描绘了高山之巅仿佛与天相接的情景,激发了读者对壮丽景色的想象。接着,“几叠烟岚望已迷”一句,通过描写云雾缭绕的景象,营造了一种神秘而朦胧的氛围,让人感受到登山过程中的迷离与挑战。
“得意总忘山远近,但行休问路东西”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面对艰难险阻时的豁达态度,强调了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不应过于计较路径的远近和方向,而应专注于前行。这种精神境界,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
“飘萧洞气成飞雨,冥漠丹根获紫泥”描绘了山中独特的自然景观,洞穴中飘散的湿润空气化作细雨,丹青般的岩石上长出紫色的泥土,既展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寓意着生命的顽强与不息。
最后,“常自笑人岩畔月,有山如此不幽栖”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深深喜爱与向往,同时也流露出一种对尘世生活的反思,暗示了在喧嚣的世界中寻找心灵宁静的重要性。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生动的自然描写和深刻的哲理思考,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热爱以及对人生哲理的独到见解,是一首富有意境和深意的作品。
世尊闻钟问弟子,此声在钟抑在耳。
在耳将奈群聋何,在钟众听胡相似。
此图百道飞呜玉,我欲听之寂无物。
主人看画思旧游,髻髴妙音发琴筑。
漠者不应感者求,不逢知己徒顷忧。
人生无百岁,身世等浮沤。
茫茫阅人代,今古貉一丘。
不识天地间,何物为公侯。
随遇适所适,薄暮郊原游。
岂无名利客,车马行九州。
劳劳同一尽,富贵真云浮。
念此重徘徊,忽忽春徂秋。
流连日向夕,欲去复勾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