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陉程第一,过岭险多般。
笠影斜悬日,鞭梢响彻山。
鹿泉流泱漭,石邑路间关。
更访淮阴庙,残碑拂藓斑。
入陉程第一,过岭险多般。
笠影斜悬日,鞭梢响彻山。
鹿泉流泱漭,石邑路间关。
更访淮阴庙,残碑拂藓斑。
这首诗描绘了行走在陉程中的艰难与壮美。首句“入陉程第一”,开篇即点明行程的开始,暗示接下来将是一段不平凡的旅程。接着,“过岭险多般”一句,以“多般”二字,生动地展现了过岭时所面临的各种险境,既增加了旅途的紧张感,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
“笠影斜悬日,鞭梢响彻山”两句,通过“斜悬日”和“响彻山”的细节描写,不仅展现了日落时分的宁静与壮丽,也通过“响彻山”的鞭声,传递出行进中的节奏感和生命力。这两句诗,将视觉与听觉巧妙结合,营造了一种既静谧又充满活力的氛围。
“鹿泉流泱漭,石邑路间关”则进一步描绘了沿途的自然景观。鹿泉的水流浩瀚,石邑的道路崎岖,这些景象既是对自然美的赞美,也是对旅途艰辛的写照。通过“泱漭”和“间关”这两个词,诗人成功地捕捉到了水的广阔与路的艰险,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最后,“更访淮阴庙,残碑拂藓斑”两句,将视角转向人文景观。诗人不仅关注自然之美,还表达了对历史遗迹的探访之情。淮阴庙的残碑上,青苔斑驳,既见证了时间的流逝,也承载着历史的记忆。这一细节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容,也增添了深沉的历史感。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旅途中自然与人文的双重魅力,以及诗人对旅途艰辛与美好并存的深刻体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