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厦须增千万间,普令寒士尽欢颜。
少陵自处知何所,低小茅檐燕往还。
广厦须增千万间,普令寒士尽欢颜。
少陵自处知何所,低小茅檐燕往还。
这首诗出自宋代史浩的《童丱须知·宫室八篇(其五)》,通过“广厦须增千万间,普令寒士尽欢颜”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改善民生、建造更多房屋以解决百姓居住问题的美好愿景。这两句诗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千万间”强调数量之多,旨在展现诗人宏大的理想和对社会公正的追求。
接下来的“少陵自处知何所,低小茅檐燕往还”两句,则以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为例,将个人命运与国家、社会的普遍状况联系起来。杜甫一生颠沛流离,虽有才华却难以施展,常居简陋之屋,燕子来去自由,象征着诗人的生活状态与社会环境的对比。这里暗含了对杜甫生活的同情,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于社会底层人民生活境遇的关注和思考。
整体而言,这首诗体现了诗人对社会公平正义的向往,以及对个体命运与社会大环境关系的深刻洞察。通过杜甫的例子,诗人不仅表达了对历史名人的敬仰,也寄托了自己对于改善民生、实现社会和谐的美好愿望。
贫女池边得铜镜,邻媪欢呼喜相庆。
持归铅粉三日磨,龙影模糊面犹莹。
机中剪素为镜囊,染丝绣作双鸳鸯。
横看竖照心不厌,借插金钗学上堂。
废铜虽旧惜于宝,无钱买新旧亦好。
谁识青楼金镜开,珍珠缀匣琼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