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而今两鬓霜,未应痴绝泥禨祥。
不能木末搴朝露,未免篱边嗅晚香。
便合折来书卷畔,讵宜簪向宝钗傍。
漫山千树方芽甲,肯信人间有早芳。
老子而今两鬓霜,未应痴绝泥禨祥。
不能木末搴朝露,未免篱边嗅晚香。
便合折来书卷畔,讵宜簪向宝钗傍。
漫山千树方芽甲,肯信人间有早芳。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刘克庄的《自和二首(其二)》。诗中,诗人以自我调侃的口吻,描述了自己年事已高,两鬓斑白,但仍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与敏感。他并未因年纪大而放弃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如清晨的朝露和傍晚的花香,都让他感到生活的乐趣。
"老子而今两鬓霜",直接点出诗人的年龄,"未应痴绝泥禨祥"则表达了他对世俗吉祥观念的淡然,不拘泥于迷信或追求虚无的福祉。"不能木末搴朝露",形象地描绘了诗人虽然不能像年轻人那样攀高摘取朝露,但仍然能在日常生活中找到乐趣,如在篱笆边欣赏晚香。
"便合折来书卷畔",诗人将花香比喻为知识的芬芳,寓言般地表达即使在阅读中也能感受到生活的香气。"讵宜簪向宝钗傍",则是说这花香不适合插在贵妇人的发钗上,暗示自己更愿意保持朴素的生活态度。
最后两句"漫山千树方芽甲,肯信人间有早芳",诗人感慨大自然的生机勃勃,即使春天尚未全面到来,山上的树木已有新芽萌动,以此寓意人生虽晚,仍有早春般的希望和活力。
整体来看,这首诗体现了诗人豁达开朗的人生态度,以及对生活细节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戎帅忽踵门,拱手向我语。
儿从金陵来,江船载酒脯。
请公饮一觞,陪坐无杂侣。
但有守镇官,新晴共鸡黍。
老夫慨然诺,策杖至其户。
盘飧已罗列,爵行闻乐府。
不意寂寞滨,乃有此樽俎。
郡民方凋瘵,贫家受饥苦。
安得皆醉饱,丰年欢屡舞。
徐君远从西江来,亲为苏子作松石。
松三千年铁作肤,石亦苍寒太古色。
几株老木相因依,气格不敢与之敌。
洲前摇摇者舟子,短棹沧江荡晴碧。
著子啸歌于其中,仰观青天岸白帻。
是时东山月始出,无边露气连赤壁。
潜蛟出舞巢鹘翔,江姬色动三太息。
眼中之人有太白,风云变态俱无迹。
前辈风流今复闻,人间绝景岂易得。
徐君更为添野夫,共泛灵槎卧吹笛。
今晨高卧不出户,岁晏黄尘九逵雾。
美人远别索题诗,眼明见此清溪之晓渡。
溪傍秀林昨夜雨,落花一寸无行路。
歌阑桃叶人断肠,艇子招招过溪去。
红日青霞半晦明,白云碧嶂相吞吐。
诗成君别我亦归,此景宛是经行处。
我呼九曲峰前船,君帆正渡潇湘渚。
雁去冥冥红叶天,猿啼历历青枫树。
是时美人不相见,我思美人美无度。
美人之材济时具,我老但有沧洲趣。
他日开图思我时,溪上春深采芳杜。
我爱霍元瞻,清标如玉雪。
苍松立石崖,白鹤鸣海月。
瘦马冲寒冰在须,日暮去访元瞻居。
高堂中夜烧长烛,为我写出《秋山图》。
墨池水冻笔如槊,使我见之喜且愕。
云气忽从衡岳来,雨声似向潇湘落。
二客兰舟泊远沙,一个茅亭在阴壑。
感君厚意不可量,我欲酬尔明珠珰。
贾傅祠前相别去,挂在鹤山青草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