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襟庭院凉萧瑟,纵目溪山景静嘉。
最喜黄云遍禾黍,更教膏泽逮蔬瓜。
閒鸥眠里烟波阔,乾鹊鸣中夕照斜。
却为年来勤望岁,较晴量雨略无差。
披襟庭院凉萧瑟,纵目溪山景静嘉。
最喜黄云遍禾黍,更教膏泽逮蔬瓜。
閒鸥眠里烟波阔,乾鹊鸣中夕照斜。
却为年来勤望岁,较晴量雨略无差。
这首诗描绘了秋雨后庭院与溪山的宁静之美,以及诗人对丰收的期待之情。首句“披襟庭院凉萧瑟”以凉爽和萧瑟的氛围开篇,营造出一种清冷而宁静的环境。接着“纵目溪山景静嘉”一句,将视线转向远处的溪流与山峦,强调了景色的宁静与美好。
“最喜黄云遍禾黍,更教膏泽逮蔬瓜”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丰收景象的喜爱与期待。黄云覆盖的禾黍,象征着丰收的希望;雨水滋润的蔬瓜,则是大自然慷慨的馈赠。这两句通过具体的自然景观,展现了诗人对农业丰收的喜悦之情。
“閒鸥眠里烟波阔,乾鹊鸣中夕照斜”描绘了一幅宁静和谐的画面:鸥鸟在烟波浩渺的水面上悠闲地睡眠,乾鹊在夕阳的余晖中欢快地鸣叫。这一场景不仅展现了自然界的和谐共生,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平静与满足。
最后,“却为年来勤望岁,较晴量雨略无差”表达了诗人对一年收成的殷切期盼,以及对天气变化的细致观察。通过比较晴天与雨天的数量,诗人展现了一种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与尊重。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秋雨后自然景象的细腻描绘,以及诗人内心情感的抒发,展现了清末时期文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与对农业丰收的热切期盼,体现了中国传统文人对自然与生活的深刻感悟。
璧月舒金波,流光入窗蓬。
江水碧杳杳,淮山直丛丛。
牢落亦清甘,繁华儿辈事。
一褐拥春寒,倦拨青编睡。
绛纱眩纨绮,箫鼓沸隔船。
龛灯独耿耿,静对花双悬。
更深共语笑,为客何时了。
纷兮总浊恶,文字有潜照。
金玉不论富,癯然学孟轲。
两番新贡士,半世老监河。
发粟岁无歉,横桥春不波。
阴功写难尽,留与邑人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