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城东十二里,尼什哈山巍岌嶬。
度江揽景一登峰,红绿清秋错如绮。
精蓝大士乃白衣,何代补陀飞至此。
天池澄湛万山巅,翠樾倒影波中美。
旱不知竭涝不盈,亦不飞流落涧底。
地灵雩禜固其宜,兆叶维鱼谁所始。
吉林城东十二里,尼什哈山巍岌嶬。
度江揽景一登峰,红绿清秋错如绮。
精蓝大士乃白衣,何代补陀飞至此。
天池澄湛万山巅,翠樾倒影波中美。
旱不知竭涝不盈,亦不飞流落涧底。
地灵雩禜固其宜,兆叶维鱼谁所始。
这首诗描绘了尼什哈山的壮丽景色与神秘氛围。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将山川之美与自然之奇巧妙融合,展现了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首句“吉林城东十二里,尼什哈山巍岌嶬”,开篇即点明地点,以“十二里”和“巍岌嶬”描绘出尼什哈山的遥远与高耸,为后续的景色描写奠定了基础。
接着,“度江揽景一登峰,红绿清秋错如绮”两句,通过“度江”、“揽景”、“登峰”等动作,展现了诗人亲自探访山峰的过程,同时也将山中四季变换的美景生动地呈现在读者眼前,红绿交织的秋色如同精美的织锦,令人赏心悦目。
“精蓝大士乃白衣,何代补陀飞至此”两句,转而描述山中的寺庙与僧侣,以“大士”和“白衣”象征着佛教的圣洁与宁静,同时提出对这座山为何能吸引如此神圣之地的疑问,增添了一丝神秘色彩。
“天池澄湛万山巅,翠樾倒影波中美”描绘了山顶上的天池,水波清澈,倒映着翠绿的树木,构成一幅和谐美丽的画面。
“旱不知竭涝不盈,亦不飞流落涧底”则赞美了天池的神奇之处,无论干旱还是洪水,水量都保持稳定,不溢出也不干涸,更不会飞流至山涧底部,展现出自然界的平衡与和谐。
最后,“地灵雩禜固其宜,兆叶维鱼谁所始”两句,表达了对尼什哈山独特地理环境的赞叹,认为这里适宜进行祭祀活动,同时提出了对自然界中生命起源的思考,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现象的深刻洞察与哲学思考。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尼什哈山自然景观与人文元素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与敬畏,以及对生命、宇宙奥秘的探索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