寸草曾收药笼功,谁移野色近禅翁。
甘同木石抛闲地,耻附松萝上碧空。
旋长纤枝宜雨绿,未删宿叶待霜红。
为衣或许湘人采,清彻崇兰两佩风。
寸草曾收药笼功,谁移野色近禅翁。
甘同木石抛闲地,耻附松萝上碧空。
旋长纤枝宜雨绿,未删宿叶待霜红。
为衣或许湘人采,清彻崇兰两佩风。
这首诗名为《僧房薜荔》,作者是宋代诗人陈允平。诗中以薜荔(一种蔓生植物)为描绘对象,展现了其在僧房环境中的生长状态和特点。
首句“寸草曾收药笼功”暗示薜荔曾因其药用价值而被人们所珍视,但如今它选择在僧房附近静静地生长,似乎更向往自然的宁静。第二句“谁移野色近禅翁”描绘了薜荔主动靠近禅房,仿佛带有一种禅意,增添了僧房的静谧氛围。
接下来,“甘同木石抛闲地,耻附松萝上碧空”表达了薜荔宁愿与木石为伴,也不愿攀附高枝的独立品格,体现了其坚韧和淡泊的品质。诗人赞美了它的生长习性,即使在雨露滋润下,它也保持翠绿;即使霜降,它仍保留宿叶的红色,呈现出季节的色彩变化。
尾联“为衣或许湘人采,清彻崇兰两佩风”想象薜荔的叶子或许会被湘人采摘编织成衣物,其清雅的气息如同崇兰一般,增添了诗的意境。整首诗通过薜荔的形象,寓言了诗人对恬淡生活和高尚人格的追求。
塞鸿归欲尽,北客始辞春。
零桂虽逢竹,湘川少见人。
江花铺浅水,山木暗残春。
修刺辕门里,多怜尔为亲。
秦楼吟苦夜,南望只悲君。
一宦终遐徼,千山隔旅坟。
恨声流蜀魄,冤气入湘云。
无限风骚句,时来日夜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