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得山容不耐秋,一山霜树秃于鹙。
怕他误入枯禅道,唤起钟声出梵楼。
觉得山容不耐秋,一山霜树秃于鹙。
怕他误入枯禅道,唤起钟声出梵楼。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秋日山林的凄清画面,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景色的变换与诗人内心的感受。
首句“觉得山容不耐秋”,以主观感受开篇,点明了季节的变化,暗示山色在秋风的吹拂下显得有些疲惫或不耐烦,为整幅画面奠定了基调。接着,“一山霜树秃于鹙”一句,形象地描绘了山中树木在霜雪的覆盖下变得枯黄、稀疏,如同秃鹫一般,生动地展现了秋天的萧瑟景象。
“怕他误入枯禅道”一句,诗人将山林的荒凉与禅宗的寂静联系起来,表达了对自然与心灵之间微妙关系的思考。这里的“枯禅道”既指自然界中的荒凉景象,也暗喻了禅宗修行中的寂灭与空灵,诗人担心这荒凉的景象会让人误入禅宗的寂静之道,迷失自我。
最后一句“唤起钟声出梵楼”则以一种超脱的视角,想象着在这样的环境中,远处的寺庙传来悠扬的钟声,仿佛是大自然与人类精神世界的某种呼应。钟声不仅唤醒了沉睡的山林,也唤醒了诗人内心深处对于宁静与和谐的向往,展现出一种超越现实的审美追求和心灵寄托。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结合诗人的情感体验和哲学思考,展现了秋天山林的独特魅力,以及人与自然、心灵与宇宙之间的深刻联系。
江边老树根如铁,枝上繁花乱成雪。
千葩万蕊一时开,刚值江南好风月。
川回谷转山路微,春来无处无芳菲。
行迟似爱影在地,坐久不知香满衣。
江南此景看不足,江北见之如见玉。
丹青纸上漫成尘,桃李担头空过目。
平生知已孟与林,招之不来劳我心。
看花载酒不知处,灞雪潇潇湖水深。
请君听说吴江蟹,除却吴江无处买。
岂无郁州与上海,独许汾湖十分倍。
筐如负笈行披铠,大者盈斗吁可怪。
爬沙惊倒儿女骇,黄金填胸高块磊。
十月尖脐更精彩,玻瓈玛瑙光璀璀。
髓香骨脆味潇洒,坐令华堂厌烹宰。
好办糟邱与醯醢,酝藉风流无不改,介夫佳传传千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