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见春江际,安知路所经。
远随烟外席,时逗岸边亭。
鹊尾云弥白,鸠玆山渐青。
更投前港㝛,雨势复冥冥。
不见春江际,安知路所经。
远随烟外席,时逗岸边亭。
鹊尾云弥白,鸠玆山渐青。
更投前港㝛,雨势复冥冥。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行经芜湖时所见的春江景色,充满了细腻的观察与生动的描绘。
首句“不见春江际,安知路所经”,开篇即以疑问句式,表达了诗人对未知旅途的好奇与探索精神。他并未直接描述所见之景,而是通过设问引出下文,营造了一种期待与发现的氛围。
接着,“远随烟外席,时逗岸边亭”两句,诗人运用了动态的描绘手法,将视线从远处的烟雾中拉回,聚焦于近处的景物——席与亭。这里的“席”可能是指江边的草席或铺垫,而“亭”则是指江边的小亭子。这两句通过“随”和“逗”这两个动词,生动地展现了江风轻拂、草席摇曳,以及小亭在江边时隐时现的情景,营造了一种宁静而又充满生机的画面感。
“鹊尾云弥白,鸠玆山渐青”两句,则进一步描绘了天空与山色的变化。鹊尾云的“弥白”暗示了天空的广阔与云朵的洁白,而山色由“渐青”则表现了春天的气息逐渐渗透到山林之中,万物复苏的景象。这两句通过色彩的对比,巧妙地展现了季节变换带来的自然之美。
最后,“更投前港湾,雨势复冥冥”两句,诗人将视角转向了前方的港湾,暗示了旅程的继续。同时,通过“雨势复冥冥”的描绘,不仅增加了画面的层次感,也暗示了旅途中的不确定性和挑战,为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观察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诗人行经芜湖时所感受到的自然之美与旅途的探索精神,语言简洁而富有意境,是一幅流动的山水画卷。
漠漠辽水云,明明关山月。
迢迢万里城,历历饮马窟。
有妇哭声哀,哭城城为摧。
秦兵五十万,白骨雪成堆。
至今窟中水,犹是当时泪。
涓滴积成泉,长留在边地。
前年度辽西,渴马绕城嘶。
八月天已寒,雪飞沙路迷。
今岁阴山道,解鞍卧沙草。
魂随秋雁归,梦见家山好。
早晚向临洮,朔风吹节旄。
归骑大宛马,玉碗醉蒲萄。
太平宏开端本堂,黄帘绿幕春昼长。
宫辰讲罢有清暇,丹青点缀分毫茫。
须臾写出文林果,荷叶盘乘两三颗。
浅绿波涵翡翠摇,轻红雾湿胭脂堕。
人间回首几百年,昔时台榭飞寒烟。
豪华富贵不复见,空遗图画仍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