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条击破铁围山,倒跨白牛不鞲鞍。
讲疏僧归经卷乱,坐禅人起佛灯残。
为学未必如为道,选佛从教胜选官。
百事湛然都不念,祗知渴饮与饥餐。
藤条击破铁围山,倒跨白牛不鞲鞍。
讲疏僧归经卷乱,坐禅人起佛灯残。
为学未必如为道,选佛从教胜选官。
百事湛然都不念,祗知渴饮与饥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深沉而宁静的修行画面。首句“藤条击破铁围山”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暗示修行者的力量强大,能突破世俗的束缚。"倒跨白牛不鞲鞍"则形象地描绘出修行者骑着牛,无需驾驭,自在无拘的形象,象征着内心的自由。
接下来两句通过“讲疏僧归经卷乱,坐禅人起佛灯残”,展现了僧侣们结束讲经和打坐后的场景,经卷散乱,佛灯微弱,营造出一种修行生活的寂寥与专注。
诗人进一步表达了对学问与佛法理解的看法:“为学未必如为道,选佛从教胜选官。”他认为追求学问不如追求真正的内心之道,选择佛法修行比世俗做官更有意义。
最后两句“百事湛然都不念,祗知渴饮与饥餐”揭示了修行者的超脱境界,他们心无杂念,只专注于基本的生活需求,体现了对物质欲望的淡泊和精神追求的纯粹。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生动的意象和哲理性的思考,展现了元代文人耶律楚材对于佛教修行的独特理解和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