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乡穷佳丽,摇棹动川岑。
溪口湛桃色,谷中生鸟音。
人行翠崖小,松引空云深。
宛疑花源里,阳春迷客心。
越乡穷佳丽,摇棹动川岑。
溪口湛桃色,谷中生鸟音。
人行翠崖小,松引空云深。
宛疑花源里,阳春迷客心。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与友人在会稽山泛舟游览时所见的美景,充满了自然之美的细腻描绘和诗人内心情感的流露。
首句“越乡穷佳丽”,开篇即点明地点与景色之美,暗示了即将展开的是一场视觉与心灵的盛宴。接着,“摇棹动川岑”一句,通过动态的摇桨动作,让静止的山水活了起来,赋予了画面以动感,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亲近与热爱。
“溪口湛桃色,谷中生鸟音”两句,运用了色彩与声音的对比,溪口的桃色与山谷中的鸟鸣,不仅丰富了视觉与听觉的体验,也营造了一种生机勃勃、和谐宁静的氛围。桃色的溪口仿佛是大自然的调色盘,而鸟音则是大自然的乐章,两者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了美妙的自然交响曲。
“人行翠崖小,松引空云深”则进一步展现了山林的幽静与神秘。人在翠绿的山崖间显得渺小,而松树似乎引领着空中的云雾深入山林,增加了空间的层次感,也暗示了自然界的广阔与深远。
最后,“宛疑花源里,阳春迷客心”两句,将诗人的情感推向高潮。诗人仿佛置身于桃花源般的仙境,被这美好的春景深深吸引,迷失在了自然的魅力之中。这种情感的表达,既是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是对内心世界的一种探索与发现。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描绘和丰富的想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和由衷的喜爱,同时也传达了对生活美好瞬间的珍惜与追求。
为问淮南士,何如沈隐侯。
三坟看蕴籍,八咏见风流。
花忆上林日,凫飞炎海秋。
驱鸡才独展,驯雉效全收。
夙系苍生望,能宽白屋愁。
新恩持戟贵,旧俗揽车留。
泗水悬情剧,燕云满目浮。
行无陆贾橐,去有李膺舟。
乱后趋庭意,时来报国忧。
人方轻楚调,君独佩吴钩。
四海犹传箭,千官拟借筹。
握兰知思苦,起草见深谋。
名向鸳行重,功从麟阁求。
周南留滞者,相忆倚江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