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隐春迟到,幽怀更耐看。
雁声愁远塞,云影滞余寒。
斗笠营秦陇,丝纶坐渭竿。
而今耕钓手,梏械亦相安。
地隐春迟到,幽怀更耐看。
雁声愁远塞,云影滞余寒。
斗笠营秦陇,丝纶坐渭竿。
而今耕钓手,梏械亦相安。
这首诗描绘了深秋时节的景象与诗人内心的感慨。首句“地隐春迟到”,巧妙地将春天的迟来与大地的沉寂联系起来,暗示了季节的更替与生命的轮回。接着,“幽怀更耐看”一句,透露出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独特感受,即使在深秋的萧瑟中,也能寻得心灵的慰藉。
“雁声愁远塞,云影滞余寒”两句,通过雁鸣和云影,渲染了一种凄凉而又深远的氛围,雁的南飞与云的滞留,不仅反映了自然界的季节变换,也暗喻了人生的离别与羁绊。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捕捉了自然界的细微变化,赋予了它们深刻的情感内涵。
“斗笠营秦陇,丝纶坐渭竿”则展现了农人劳作的场景,斗笠下的辛勤耕耘与渭河畔的垂钓闲适形成对比,既体现了生活的艰辛与劳苦,又蕴含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这两句描绘了劳动人民的生活状态,既有对现实的描绘,也有对理想生活的憧憬。
最后,“而今耕钓手,梏械亦相安”表达了诗人对当下生活的态度,无论是耕田还是垂钓,都能找到内心的平静与满足。这句话揭示了诗人对生活本质的深刻理解,即无论身处何种环境,只要心有所安,就能在平凡中发现美好。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绘和对生活哲理的深刻思考,展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人生哲学,充满了对自然与生活的热爱与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