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花开后李花开,依样征东万马来。
黩武不愁新鬼哭,瘗骸空替古人哀。
禅关已改褒忠额,宫掖犹闻敢谏才。
争似富民颁汉爵,暮年温诏动轮台。
杨花开后李花开,依样征东万马来。
黩武不愁新鬼哭,瘗骸空替古人哀。
禅关已改褒忠额,宫掖犹闻敢谏才。
争似富民颁汉爵,暮年温诏动轮台。
这首清代诗人沈丙莹的《唐太宗哀忠墓》以春天的杨花和李花为引子,描绘了一幅历史场景。首句“杨花开后李花开”,通过花开花落的自然景象,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人事的更迭。接下来的“依样征东万马来”则暗指唐朝对边疆的军事行动,尽管规模宏大,但诗人似乎对这种穷兵黩武有所忧虑。
“黩武不愁新鬼哭,瘗骸空替古人哀”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战争导致生灵涂炭的悲痛,对无辜死者深深的哀悼,同时也批评了统治者的冷酷无情。接着,“禅关已改褒忠额,宫掖犹闻敢谏才”一句,借禅关(可能指寺庙)的变化和宫中仍有敢于直言进谏的人,揭示了对忠诚与直言精神的怀念。
最后,“争似富民颁汉爵,暮年温诏动轮台”表达了诗人对和平与仁政的向往,认为不如像汉代那样以封赏激励百姓,而非持续征战。整首诗寓言深刻,情感饱满,体现了诗人对历史事件的独特见解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怪底花心转,知从笔力回。
不嫌嘲我瘦,良是为君开。
白雪词何有,黄鸡曲漫催。
待牵重九兴,篱下醉徘徊。
天怜好景付君收,一笑春生紫绮裘。
赋就兔园争授简,酒酣鲸海快吞舟。
怪来柳絮穿帘额,舞上花裀衬袜钩。
画饼丰年赊一醉,腊前三白讵应休。
三年涕泪剧悬河,断简残编奈若何。
纵使相看青眼在,故应添得黑花多。
衰迟把酒元无分,冷淡观书亦有魔。
掩卷相吁心自了,莫将文字问维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