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瓦屋山歌》
《瓦屋山歌》全文
明 / 王鏊   形式: 古风

瓦屋山,瓦屋山,乃在邛崃九折平羌间。

上有搀天壁立之孤峰,下有奔流赴壑之惊湍。

神光夜现普贤相,紫气昼满玄元关。

娑罗花开锦绣斑,蒙芽紫竹长琅玕。

谁云风俗混髳蛮,世途险巇乃独安。

武陵桃源在人间,丹厓万丈谁能攀。

君今此去何当还。

长洲父老翘首日西望,愿君少住慰我吴下之羁鳏。

(0)
鉴赏

这首《瓦屋山歌》由明代诗人王鏊所作,描绘了瓦屋山的壮丽景色与神秘氛围。诗中以瓦屋山为中心,展开了一幅自然与人文交织的画卷。

首先,诗人以“瓦屋山,瓦屋山”开篇,点明主题,随后描述了瓦屋山的位置,位于邛崃与九折平羌之间,暗示其地理位置的独特与重要。接着,通过“搀天壁立之孤峰”和“奔流赴壑之惊湍”,生动地展现了山的高峻与水的湍急,营造出一种雄伟壮观的自然景象。

进一步,诗人提到夜晚的神光与白天的紫气,象征着瓦屋山的神秘与神圣,普贤菩萨的相与玄元关的紫气,增添了山的灵性与宗教色彩。同时,“娑罗花开锦绣斑,蒙芽紫竹长琅玕”则描绘了山中植物的美丽与生机,展现出自然界的和谐与美好。

“谁云风俗混髳蛮,世途险巇乃独安”一句,表达了对瓦屋山独特文化的赞美,以及对这里生活安宁的肯定,与外界的纷扰形成对比,突显出瓦屋山的宁静与和谐。

最后,“武陵桃源在人间,丹厓万丈谁能攀”将瓦屋山与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相提并论,进一步强调了其理想化的生活环境与精神寄托。而“君今此去何当还”则表达了对友人或访客的留恋与期待,希望他们能再次归来,共同享受这片净土的美好。

整首诗不仅描绘了瓦屋山的自然景观,也融入了对当地文化的赞美与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人文和谐共存的深刻思考。

作者介绍
王鏊

王鏊
朝代:明   字:济之   号:守溪   籍贯:吴县(今江苏苏州)   生辰:1450—1524

王鏊(1450—1524)明代名臣、文学家。字济之,号守溪,晚号拙叟,学者称震泽先生,汉族,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十六岁时国子监诸生即传诵其文,成化十一年进士。授编修,弘治时历侍讲学士,充讲官,擢吏部右侍郎,正德初进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博学有识鉴,有《姑苏志》、《震泽集》、《震泽长语》。 
猜你喜欢

云谷杂诗十二首·其八倦游

故人千里别,约我仍丹丘。

云何一解散,书到令人愁。

此山岂不幽,何必赋远游。

(0)

杂记草木九首·其一天门冬

高萝引蔓长,插楥垂碧丝。

西窗夜来雨,无人领幽姿。

(0)

安溪道中泉石奇甚绝类建剑间山水佳处也

驱车陟连冈,振辔出林莽。

雾露晓方除,日照川如掌。

行行遵曲岸,水石穷幽赏。

地偏寒筱多,涧激淙流响。

祗役未忘倦,心神暂萧爽。

感兹怀故山,何日税征鞅。

(0)

过鉴湖·其二

春水如天浪未生,扁舟真在鉴中行。

渔人不问君王觅,占得湖光亦自荣。

(0)

八月十四夜建中二三友过我清话因共把盏赏月从容谈笑不觉云容朦胧桂影淡泊端知是夕聚首骚池再谐佳会遂成四韵

冰轮初讶一分亏,结客传觞笑语迟。

云汉无端藏兔影,金波恨不蘸蟾枝。

佐樽痛忆飞琼侣,染翰栽成感鬼诗。

料得中秋月应朗,习池端约捧琼卮。

(0)

送十二岁童儿

男儿十二有如此,不减当年人姓甘。

避寇春风更春雨,举家江北又江南。

藜羹脱粟依僧饭,断简残编近佛龛。

我亦从来识英物,夜深应与阿戎谈。

(0)
诗词分类
除夕 怀远 托物言志 七夕节 乐观 地点 抒情 赠答 写雪 西湖 写水 生活 愤慨 忧国忧民 思亲 伤感 感慨 军旅
诗人
张巡 源乾曜 于志宁 陈瑸 诸葛恪 崔液 徐锴 高力士 欧阳衮 丁宝臣 黄宽 储大文 梁鸿 李璮 怀素 黄颇 戴敦元 刘旦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