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杂咏·其二十》
《杂咏·其二十》全文
清 / 黄景仁   形式: 古风  押[屑]韵

中夜理瑶瑟,未理百忧结。

欲弹旧时声,中曲双呜咽。

手爪非不同,芳华有时竭。

丝桐尔何知,应我心中节。

挥谢不复调,徒使肝肠绝。

(0)
鉴赏

这首诗由清代诗人黄景仁所作,名为《杂咏(其二十)》。诗中以中夜弹奏瑶瑟的情境为引子,抒发了诗人内心的百般忧愁。通过描述诗人试图弹奏往昔熟悉的乐曲,却在曲中多次哽咽的情景,反映了诗人情感的复杂与深沉。

“中夜理瑶瑟,未理百忧结。” 开篇即点明时间与情境,深夜之时,诗人抚琴自娱,然而未及弹奏,心头的忧愁已如结不解。这一句通过对比“理”与“结”的形象,生动地描绘出诗人内心的纷乱与沉重。

“欲弹旧时声,中曲双呜咽。” 接着,诗人试图弹奏往日熟悉的旋律,但当曲调进行到一半时,却因内心的情感波动而哽咽不止。这里通过“欲弹”与“中曲”的转折,以及“双呜咽”的细节描写,展现了诗人情感的强烈冲击与难以抑制的悲痛。

“手爪非不同,芳华有时竭。” 这一句转而探讨了技艺与情感的关系。诗人指出,手指与爪子并无不同,但情感的消逝如同花朵的凋零,总有尽头。这不仅是对音乐技艺的反思,也是对人生情感体验的深刻洞察。

“丝桐尔何知,应我心中节。” 诗人将瑶瑟比喻为丝桐,表达了乐器对于演奏者情感的被动性。它只能应和演奏者心中起伏的情感节奏,无法理解或改变这些情感的本质。这一比喻深化了对情感表达与外界反应之间关系的思考。

“挥谢不复调,徒使肝肠绝。” 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面对无法调和的情感与现实的无奈与痛苦。他挥别了以往的调子,任由情感的激流冲刷心扉,最终使得肝肠俱断。这种决绝的态度,既是对自我情感的彻底释放,也是对命运无常的一种无奈接受。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深刻的哲思,展现了诗人面对生活困境时的复杂心境和对生命本质的深刻体悟。

作者介绍
黄景仁

黄景仁
朝代:清   字:汉镛   号:鹿菲子   籍贯:阳湖(今江苏省常州市)   生辰:1749~1783

黄景仁(1749年—1783年),字汉镛,一字仲则,号鹿菲子,常州府武进县(今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县)人,宋朝诗人黄庭坚后裔,清代诗人。黄景仁四岁而孤,家境清贫,少年时即有诗名,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为求生计开始四方奔波,一生穷困潦倒。乾隆四十六(1781年)被任命为县丞,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病逝。
猜你喜欢

登潼关城楼

歇马维芳树,登楼雨正晴。

河流当晋曲,山势入秦平。

浪打关门险,砂浮驿路明。

西京多事日,不见弃繻生。

(0)

登金城山

古木长云里,盘回出几重。

夕阳连众壑,空翠滴诸峰。

石倚苍藤立,泉从碧藓封。

谁携惊世句,天阙问春容。

(0)

怀董缶堂

爱尔篇章好,临风见古人。

讵无千载目,日益故乡贫。

白发惭滫厚,青镫拭蠹频。

嗟余亦寥落,执手倍伤神。

(0)

夏日睡翁招过方丈即事偶成

趺坐绳床万虑澄,寒山一片结同心。

诗虽压药原无病,竹偶吟风可代琴。

动静总输间处觉,去来休向定中寻。

请看蜀魄离群久,未必思归直到今。

(0)

留别徐电发

去岁狂歌共上都,今年结伴到江湖。

旗亭酒醉徐高士,驿路金羞陆大夫。

少喜诗情犹健在,却怜豪气已全无。

他时君返虹桥去,好画樊山夜宴图。

(0)

九日同萧韩坡田雨来集程二如园亭·其一

一园残雨菊花秋,选胜还成九日游。

高树全遮亭四面,小山恰在舍东头。

红阑曲沼开新径,白帢单衫上旧楼。

记得昔年豪饮地,重来尚喜故人留。

(0)
诗词分类
劝勉 喜悦 竹子 客愁 写山 写鸟 亲情 音乐 宫怨 贬谪 相思 惜春 惜时 宴会 桃花 愤世嫉俗 怀才不遇 长江
诗人
潘耒 郑梦周 张谓 陆容 陈人杰 许敬宗 刘铭传 范致虚 王士祯 赵令畤 徐陵 李九龄 杨炎正 孙星衍 赵葵 潘尼 谢道韫 武则天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