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夜理瑶瑟,未理百忧结。
欲弹旧时声,中曲双呜咽。
手爪非不同,芳华有时竭。
丝桐尔何知,应我心中节。
挥谢不复调,徒使肝肠绝。
中夜理瑶瑟,未理百忧结。
欲弹旧时声,中曲双呜咽。
手爪非不同,芳华有时竭。
丝桐尔何知,应我心中节。
挥谢不复调,徒使肝肠绝。
这首诗由清代诗人黄景仁所作,名为《杂咏(其二十)》。诗中以中夜弹奏瑶瑟的情境为引子,抒发了诗人内心的百般忧愁。通过描述诗人试图弹奏往昔熟悉的乐曲,却在曲中多次哽咽的情景,反映了诗人情感的复杂与深沉。
“中夜理瑶瑟,未理百忧结。” 开篇即点明时间与情境,深夜之时,诗人抚琴自娱,然而未及弹奏,心头的忧愁已如结不解。这一句通过对比“理”与“结”的形象,生动地描绘出诗人内心的纷乱与沉重。
“欲弹旧时声,中曲双呜咽。” 接着,诗人试图弹奏往日熟悉的旋律,但当曲调进行到一半时,却因内心的情感波动而哽咽不止。这里通过“欲弹”与“中曲”的转折,以及“双呜咽”的细节描写,展现了诗人情感的强烈冲击与难以抑制的悲痛。
“手爪非不同,芳华有时竭。” 这一句转而探讨了技艺与情感的关系。诗人指出,手指与爪子并无不同,但情感的消逝如同花朵的凋零,总有尽头。这不仅是对音乐技艺的反思,也是对人生情感体验的深刻洞察。
“丝桐尔何知,应我心中节。” 诗人将瑶瑟比喻为丝桐,表达了乐器对于演奏者情感的被动性。它只能应和演奏者心中起伏的情感节奏,无法理解或改变这些情感的本质。这一比喻深化了对情感表达与外界反应之间关系的思考。
“挥谢不复调,徒使肝肠绝。” 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面对无法调和的情感与现实的无奈与痛苦。他挥别了以往的调子,任由情感的激流冲刷心扉,最终使得肝肠俱断。这种决绝的态度,既是对自我情感的彻底释放,也是对命运无常的一种无奈接受。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深刻的哲思,展现了诗人面对生活困境时的复杂心境和对生命本质的深刻体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