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长原野静,杖策步幽巘。
雉雊麦苗阴,蝶飞溪草晚。
我生好閒放,此去殊未返。
自是君不来,非关故山远。
日长原野静,杖策步幽巘。
雉雊麦苗阴,蝶飞溪草晚。
我生好閒放,此去殊未返。
自是君不来,非关故山远。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超脱世俗、归隐田园的生活情景。开篇"日长原野静,杖策步幽巘"两句,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有些许荒凉的氛围,其中“日长”表明季节已经进入春末或夏初,而“原野静”则表现了一种寂静无声的景象。诗人手持拐杖(杖策)在幽深的小道上漫步,给人一种闲适自得的感觉。
接下来的"雉雊麦苗阴,蝶飞溪草晚"两句,更进一步描绘了自然界的生机与诗人的情感。这里的“雉雊”形容麦苗茂盛而又带有几分朦胧的美丽,而“蝶飞溪草晚”则展现了一幅蝴蝶在溪边草丛中飞舞的画面,时间设置在傍晚时分,增添了些许哀愁。
诗人的情感在"我生好閒放,此去殊未返"这两句中得到了释放。诗人自诩其生活方式为“好閒放”,表达了一种对自由生活的追求和享受,而“我生”则强调了这种选择是与自己生命紧密相关的。此行以后的“此去殊未返”暗示着一种决绝,意味着诗人对于过去的决裂以及对未来某种形式的承诺。
最后两句"自是君不来,非关故山远"则是在表达诗人的心境。这里并非在责怪别人没有到访,而是在说,即便是朋友不来,也不能仅仅归咎于“故山远”,而是因为彼此之间的缘分已经尽了。这也反映出诗人内心的一种超然与豁达。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和个人情感的抒发,展现了一位归隐之人的心境和生活态度。
诗来已报平安好,犹恨得公诗不早。
忽闻单舸下沧浪,却喜此翁元未老。
折腰耐辱来皇州,大手妙割无鸡牛。
平生拄腹五千卷,百未一究真难休。
我昔从之曾竭蹶,刮眼期公空岁月。
老来犹足举千钧,岂是周郎独英发。
苕溪猎猎蘋花风,溪楼万瓦如铺筒。
未须黄帽催归去,尊酒一笑期君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