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阁黄扉切九霄,中秋待月第三宵。
天高易识龙文动,海近偏怜蜃气消。
十幅秋光障云母,一帘凉影弄冰绡。
欲凭弦管吹云散,忽有云间起凤箫。
紫阁黄扉切九霄,中秋待月第三宵。
天高易识龙文动,海近偏怜蜃气消。
十幅秋光障云母,一帘凉影弄冰绡。
欲凭弦管吹云散,忽有云间起凤箫。
这首明代诗人陆深的《十七夜待月》描绘了诗人身处高阁,仰望中秋明月的情景。"紫阁黄扉切九霄"一句,形象地展现了紫禁城般的华美宫殿直插云霄的壮观景象,暗含诗人对月夜的期待和尊贵地位的象征。
"中秋待月第三宵"点明时间,中秋节已过两夜,诗人仍在等待,流露出对月圆人团圆的深深期盼。"天高易识龙文动",通过比喻,写月光照亮了天空,仿佛龙的纹理在云中显现,增添了神秘与壮丽的气氛。
"海近偏怜蜃气消"进一步渲染了月夜的清朗,海的气息让蜃气(海市蜃楼)消失,强调了月色的纯净。"十幅秋光障云母"运用夸张手法,形容月光如云母般晶莹,洒满大地,营造出宁静而辉煌的秋夜景象。
"一帘凉影弄冰绡"则描绘了月光透过窗帘,如冰纱般轻盈地摇曳,给人以清凉之感。最后两句"欲凭弦管吹云散,忽有云间起凤箫",诗人借音乐之力试图驱散云层,却意外听到云端传来凤箫声,增添了神秘和诗意的结尾,暗示了月夜的美好与超凡。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中秋之夜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月夜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人间仙境的想象。
吕梁县水三十仞,于今汹涌乃安流。
禹平水土通九州,当此徐兖间,罔水破山始行舟。
仲尼逢至人,其言载庄周。
尔来二千年,高者乃夷衡者揫。
鱼虾龟鳖不可过,飞鸟临之回翔不能留。
嗟尔东西南北之人,胡为此中游。
到京忘家,归家忘京,不知此险死生隔,其中为心喉。
痡人皆化为至夫,吁嗟乎孔庄之叹空悠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