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吹舟归日,军门巷哭时。
身抛淮郡印,事入岘山碑。
敌在家何用,城危孰与持。
墓门今已闭,千载使人悲。
鼓吹舟归日,军门巷哭时。
身抛淮郡印,事入岘山碑。
敌在家何用,城危孰与持。
墓门今已闭,千载使人悲。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林表民所作的挽诗,悼念的是都梁太守洪季辅寺丞。诗中表达了对故人的深深哀思和对时局的感慨。
首句“鼓吹舟归日”,描绘了洪季辅在生前最后一次归家的情景,以鼓吹声渲染出一种凄凉的氛围,暗示了他的离世。次句“军门巷哭时”则转而写到他的去世给当地带来的悲痛,军门内外皆为之哀悼。
第三句“身抛淮郡印”,直接点明洪季辅的官职,他舍弃了自己的官位,可能是因为战事或其他原因。第四句“事入岘山碑”,暗示他的事迹将被后人铭记,刻在岘山的石碑上,成为历史的一部分。
第五、六句“敌在家何用,城危孰与持”,诗人反思在敌人当前,洪季辅的离去对于保卫家园的重要性,表达了对他的惋惜和对局势的忧虑。
最后一句“墓门今已闭,千载使人悲”,直抒胸臆,表达对洪季辅长眠于地下、身后无人能再挽狂澜的悲凉之情,以及对后人长久怀念的哀思。
整体来看,这首诗情感深沉,语言凝练,既是对逝者的追忆,也是对时事的感慨,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悠悠异乡人,望望故乡月。
四十二回天上圆,回回见月归心折。
我家高堂临海城,阿母向天看月行。
月行若照儿行处,应念白发增新明。
少妇持杯月中立,劝姑赏月还暗泣。
良人在远妇独眠,洞房月冷如黄泉。
寻常有月谁不看,别离看月情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