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为饥驱始叩门,时时觅路向桃源。
韩亡秦帝皆閒事,忠义区区未要论。
不为饥驱始叩门,时时觅路向桃源。
韩亡秦帝皆閒事,忠义区区未要论。
这首诗是清代诗人李希圣所作的《以菊花饷恽薇孙学士诗来用渊明自拟作此答之(其六)》中的一节。通过这四句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自由与理想境界的向往,以及对历史事件的超脱态度。
首句“不为饥驱始叩门”描绘了诗人并非为了生存的需要而寻求他人的帮助,而是出于内心的追求和意愿。这里的“叩门”象征着寻求知识、友谊或是精神上的支持,而非物质利益的交换。
次句“时时觅路向桃源”则表达了诗人对于理想生活或避世桃源的向往。桃源在这里是一个隐喻,代表了一个远离尘嚣、充满宁静与和谐的理想世界。诗人不断地寻找通往这个理想之地的道路,体现了他对精神自由和内心平静的渴望。
后两句“韩亡秦帝皆閒事,忠义区区未要论”展现了诗人对历史事件的超脱态度。韩亡秦帝指的是历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如韩国灭亡、秦朝建立等。在诗人看来,这些历史事件不过是过去的事情,与个人的内心追求和精神世界无关紧要。他更看重的是个人的忠诚与正义,但并不执着于将其作为评判历史的标准。这种态度体现了诗人对个人精神世界的重视,以及对历史的客观理解。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和深刻的哲理,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理想和精神追求的向往,以及对历史事件的超脱态度,展现了其独特的思想境界和人文情怀。
岁晚倦城郭,联骖度嶪峨。
天黄云脚乱,村黑鸟翎讹。
潦水侵生路,晴天落慢坡。
澄江练不卷,温井鉴新磨。
渔火分星远,沙鸥散点多。
霸祠题玉箸,龙窟受金波。
琬琰存吴事,儿童记楚歌。
孤龛瘦居士,双塔老头陀。
飞鼠鸣深穴,胡蜂结巧窠。
晚参圆白足,昏梵礼青螺。
云驭沉荒甃,仙舂没浅莎。
杖藜从莫逆,谈笑入无何。
惨澹日连雾,萧骚风转阿。
华清俄梦断,回首失烟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