簪笔今惭事舌耕,民怀犹记夜郎城。
敢矜求治心无已,且喜陈经日在庚。
作赋昔年共仙侣,登楼此日伴诸生。
立身应在最高处,愿与人同求大成。
簪笔今惭事舌耕,民怀犹记夜郎城。
敢矜求治心无已,且喜陈经日在庚。
作赋昔年共仙侣,登楼此日伴诸生。
立身应在最高处,愿与人同求大成。
这首诗《乐耕楼记事》由清代诗人杨桂森所作,通过其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与执着追求。
首联“簪笔今惭事舌耕,民怀犹记夜郎城”,诗人以“簪笔”自谦,表示自己虽有文采却惭愧于未能在教育领域贡献更多。同时,借“民怀犹记夜郎城”这一典故,表达了民众对过去教育者的怀念,暗含了诗人对于教育传承的重视。
颔联“敢矜求治心无已,且喜陈经日在庚”,诗人直言自己不敢自夸追求治理国家的心志已经停止,而是感到欣慰于能够每天学习并传播经典知识。这体现了诗人对教育和治国理念的不懈追求,以及对每日进步的喜悦之情。
颈联“作赋昔年共仙侣,登楼此日伴诸生”,诗人回忆起过去与仙侣共作赋的情景,如今则在楼中陪伴学生,将过去的美好与现在的责任交织在一起,展现了诗人从个人创作到教育传承的角色转变。
尾联“立身应在最高处,愿与人同求大成”,诗人表达了自己希望在道德修养上达到最高境界,并愿意与他人共同追求卓越成就的愿望。这不仅是对自己教育理念的总结,也是对社会和个人成长的美好期许。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教育事业的深情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知识传播的热忱、对个人成长的追求以及对社会进步的期待,是一首充满教育情怀的作品。
公来雪山重,公去雪山轻。
少陵有是语,申言饯公行。
公初来蜀时,豺狼浩纵横。
剪除二三辈,百兽弭耳惊。
坐令坤维地,众醉稍稍醒。
仁风被动植,德泽覃幽明。
咸云真使者,有眼未曾经。
今将夔子去,方面倚长城。
虽分阃外忧,三川难为情。
岷山黯无色,锦水咽无声。
政恐狐狸出,依然扰吾民。
鄙夫为之言,汝曹且静听。
我公非常人,夷夏知威名。
平生活国心,须臾不少宁。
天欲靖乾坤,平步公与卿。
大摅康济学,引手援生灵。
邪师挟幻术,念念皆狂图。
化出一切象,形容乃甚都。
佛光亦幻成,非有与非无。
烟霞异明晦,寥廓元太虚。
离娄塞其目,象罔得玄珠。
脱能如是解,安用空睢旴。
宇定天光发,岂关七尺躯。
痴儿生谤语,往往堕眉须。
乃知西方圣,勇猛真丈夫。
圣人与人同,此道谁不如。
归来但宴坐,反照自有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