邪师挟幻术,念念皆狂图。
化出一切象,形容乃甚都。
佛光亦幻成,非有与非无。
烟霞异明晦,寥廓元太虚。
离娄塞其目,象罔得玄珠。
脱能如是解,安用空睢旴。
宇定天光发,岂关七尺躯。
痴儿生谤语,往往堕眉须。
乃知西方圣,勇猛真丈夫。
圣人与人同,此道谁不如。
归来但宴坐,反照自有馀。
邪师挟幻术,念念皆狂图。
化出一切象,形容乃甚都。
佛光亦幻成,非有与非无。
烟霞异明晦,寥廓元太虚。
离娄塞其目,象罔得玄珠。
脱能如是解,安用空睢旴。
宇定天光发,岂关七尺躯。
痴儿生谤语,往往堕眉须。
乃知西方圣,勇猛真丈夫。
圣人与人同,此道谁不如。
归来但宴坐,反照自有馀。
这首宋诗《和杨齐伯韵》由郭印所作,主要探讨了佛教中的幻象与真实之间的关系。诗人以"邪师挟幻术"开篇,批评那些借助幻术迷惑他人的修行者,指出他们的行为和观念都是狂妄不实的。接着,诗人通过"化出一切象,形容乃甚都",形象地描绘了这些幻象的繁多和生动。
诗人进一步指出,即使是佛光这样的神圣之光,在他们看来也是幻化的,并非永恒不变的实在或虚无。"烟霞异明晦,寥廓元太虚",暗示了世间万物的明暗变化,其实都是宇宙广大虚空的一部分。然而,如果能看破这层幻象,"离娄塞其目,象罔得玄珠",就能领悟到真理,超越世俗的迷惑。
诗人强调,理解并接受这一道理,无需执着于身体或物质,"宇定天光发,岂关七尺躯",真正的智慧来自内心的平静和洞察。对于那些因无知而诽谤的人,诗人以"痴儿生谤语,往往堕眉须"来警示,提醒他们应学习西方圣者的勇猛和智慧。
最后,诗人提出,圣人与常人并无本质区别,只要能深入反思,每个人都能达到同样的境地。"归来但宴坐,反照自有馀",鼓励人们通过静坐冥想,自我反省,内在的智慧自然会显现出来。
总的来说,这首诗寓言深刻,富有哲理,表达了对幻象与真实的辨析,以及对内心修行的倡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