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丛盛枳棘,凤穴邻鸱鸮。
利害日相摩,金石为之焦。
仲尼探虎口,蹠也方矜骄。
仁义为盗积,天下谁宗尧。
驱车以放志,言观东海潮。
波涛飞雪山,河汉垂天桥。
蛟龙隐文章,尾闾水潜消。
宁无百尺丝,吞饵惟游鲦。
白云来何迟,俯仰托长谣。
兰丛盛枳棘,凤穴邻鸱鸮。
利害日相摩,金石为之焦。
仲尼探虎口,蹠也方矜骄。
仁义为盗积,天下谁宗尧。
驱车以放志,言观东海潮。
波涛飞雪山,河汉垂天桥。
蛟龙隐文章,尾闾水潜消。
宁无百尺丝,吞饵惟游鲦。
白云来何迟,俯仰托长谣。
这首诗《咏怀(其七)》由明代末期至清代初期的诗人屈大均所作。诗中描绘了自然界的对比与冲突,以及对社会现象的深刻反思。
首句“兰丛盛枳棘,凤穴邻鸱鸮”运用了强烈的对比手法,将兰花丛中的荆棘和凤凰栖息地旁的猫头鹰并置,象征着美好与丑恶、高洁与低俗并存于世间的现实。接着,“利害日相摩,金石为之焦”进一步强调了世间利益与危害的对立,即使是最坚硬的金属和石头也会因冲突而受损。
“仲尼探虎口,蹠也方矜骄”引用孔子与盗跖的故事,表达了对道德与邪恶之间斗争的思考。孔子勇敢地面对危险,而盗跖则自满自得。接下来,“仁义为盗积,天下谁宗尧”指出仁义被不法之徒利用,导致社会道德沦丧,无人再尊崇古代圣王尧的德行。
“驱车以放志,言观东海潮”展现了诗人追求自由与真理的决心,通过观察大海的潮汐来寻求心灵的平静与启示。接下来的“波涛飞雪山,河汉垂天桥”描绘了壮观的海景,波浪翻滚如同雪山飞舞,银河仿佛悬挂在天际的桥梁,营造出宏大的自然景象。
“蛟龙隐文章,尾闾水潜消”则以蛟龙藏匿于深海,尾闾处的水流逐渐消失,象征着隐藏的力量与自然界的循环。最后,“宁无百尺丝,吞饵惟游鲦”表达了即使在困境中,也应保持内心的纯净与坚韧,就像游动的鲦鱼,即使吞食诱饵,也能保持自我。
“白云来何迟,俯仰托长谣”以白云的缓慢飘来,象征时间的流逝与诗人内心的沉思,通过吟唱长歌来寄托情感与思考。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寓意,展现了诗人对社会、自然和人性的深刻洞察与反思,体现了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思想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