抠衣三十年前事,曾以诸生傍绛纱。
一国所尊吾白下,双凫犹远令江华。
时来馆学总馀事,老去衣冠怀故家。
共怪我门郊岛外,狂生尚有一刘叉。
抠衣三十年前事,曾以诸生傍绛纱。
一国所尊吾白下,双凫犹远令江华。
时来馆学总馀事,老去衣冠怀故家。
共怪我门郊岛外,狂生尚有一刘叉。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刘过的作品,名为《谒江华曾百里(其一)》。从内容上看,这是一首怀旧之作,诗人通过对三十年前抠衣时光的回忆,表达了自己对往昔岁月的留恋和对故乡的深厚情感。
"抠衣三十年前事,曾以诸生傍绛纱。" 这两句诗描绘出诗人在过去与朋友们一起学习、抠衣(即剪裁衣服)的场景,通过这样的描述,展现了往昔的美好时光和友情。
"一国所尊吾白下,双凫犹远令江华。" 这两句诗中,“白下”可能指的是诗人的隐居之地或其它特定的地方,而“双凫”则是古代文人常用的笔名或别号。这里表达了诗人渴望回到那片被誉为美丽的江华之地。
"时来馆学总馀事,老去衣冠怀故家。" 随着时间的流逝,诗人回忆起过往在书院学习的日子,心中充满了对故乡和过去生活方式的思念。
"共怪我门郊岛外,狂生尚有一刘叉。" 这最后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周围人际关系的感慨,他们或许都觉得诗人的行为有些古怪,但即便如此,诗人仍旧保持着自己的个性和生活方式,这里的“刘叉”可能是诗人自指,或是一种特定的称呼。
整首诗通过对往昔岁月的回忆,以及对故乡美好场景的描绘,表达了诗人深切的怀旧情感。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坚守个人理想和生活态度的决心。
引流藉高水,曲折成石渠。
注池得半亩,爰凿龙首疏。
池上何所有,文轩碧纱幮。
池畔何所有,九松翠郁扶。
步廊三面围,其外乃后湖。
湖亦岂大哉,池亦岂小乎。
谁复辨异同,惟以资灌输。
是时新秋霁,烦暑逃如无。
澄景又一时,触目皆清殊。
回思数年来,忧乐每与俱。
乐觉未满眼,忧若常盈躯。
展转被境迁,宁云见道徒。
咄哉吾言失,先忧原属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