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舟不是梁溪路,举目缘何皇甫临。
结习也知未宜著,勿能忘者忆民心。
泛舟不是梁溪路,举目缘何皇甫临。
结习也知未宜著,勿能忘者忆民心。
这首诗是清朝乾隆皇帝所作,名为《凤凰墩》。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深邃的哲理,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社会以及自然的深刻思考。
首句“泛舟不是梁溪路”,以泛舟为引子,暗示了追求与现实之间的距离,或是理想与实际的不匹配。这里的“梁溪路”可能象征着某种既定的道路或路径,而“泛舟”则代表了探索未知或追求不同可能性的行为。通过这一对比,表达了对传统路径的质疑和对新探索的向往。
次句“举目缘何皇甫临”,进一步深化了这种对比。这里“皇甫临”可能是一个地名或象征,代表了一种既定的环境或情境。诗人提出的问题“举目缘何”,意味着在面对既定环境时,人们为何会感到困惑或迷茫,暗示了对现状的反思和对改变的渴望。
接下来的“结习也知未宜著”,表达了对习惯或传统束缚的警觉。诗人意识到,虽然知道某些习惯或传统可能不适合当前的情况,但仍然难以摆脱它们的影响。这反映了在个人成长和社会变革过程中,如何克服旧有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的挑战。
最后一句“勿能忘者忆民心”,则将主题升华至更深层次的社会层面。诗人强调,即使在追求进步和变革的过程中,也不能忘记民众的需求和情感。这句话体现了乾隆皇帝作为君主对百姓福祉的深切关怀,以及在治理国家时平衡理想与现实、传统与创新的重要意识。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个人成长、社会变革以及君主责任的独到见解,体现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关怀。
爽心快目。似史说子玄,经论王肃。
十里湖光一镜,彩舟群簇。
迎春霁雪来窥牖,对披襟、蒋山高矗。
练拖江步,云粘树顶,熘悬峰足。有虿发,雏颜共逐。
问何代台城,悲笑相续。羞照胭脂,废井沁波留辱。
小营校练场如砥,渐裙腰、芳草惊绿。
古愁今感,归来慵记,后庭哀曲。
暖玉屏围,绿珠娇重,绣陌钿车雷转。
衣簪竞妩,步屧交枝,影弄背城郊甸。
曾记寻春廿年,金谷千姝,隔花人面。
任凡桃俗李,东风争嫁,倩魂初返。
空自惜、凤翼将离,龙盆邀醉,怕里翠云轻剪。
啼鬟露湿,婪尾香深,碧沁舞裙红变。
还似妆催曼殊,芳酒朝酣,薄铅宵浣。
便重台许赠,犹恨扬州梦远。
鸣珂千骑,电烁星转,铜街歌市。
浑不见、鳌山箫鼓,彩胜春人芳树底。
寒月晕、料嫦娥深锁,也怨钧天沈醉。
唤酒去、新愁为止,又把旧愁句起。
记否元夜烧灯事。马如龙、车更如水。
金粉斗、胭脂都丽,万态千姿难品第。
竞艳冶、贱人閒罗绮。卷上珠帘十里。
似画出、散花仙子,扑簌蓬壶影碎。
惟见九陌依稀,还怕偻、麻姑纤指。
且归来携醉,扶酲拥重衾自睡。暗烛背、暮云愁髻。
泪滴心同坠。纵赋笔、能醒春魂,难写今宵梦里。
梦回泪满。花外小劫,残照芜馆。骖凤游短。
试教唤起,当年散愁伴。败墙晕藓。
犹认淡墨,题句凄婉。扶醉归晚。
素弦更理,尘襟镜秋练。
步屧旧兰若,望里觚棱巢野燕。
谁道绛都,春移歌舞换。怕念远伤高,吟鬓搔乱。
有人肠断。便细写生绡,铭恨镌怨。
老怀孤、露痕空剪。
南浦西曛。映卸帆隔坞,去楫临津。
一剪春波,满堤芳草,离觞未饮先醺。
歧路执手,殷勤题襟双泪痕。
正裙腰绿罨,带眼香移,罗荐轻分。同浣劫后京尘。
记听鹂三海,信马千门。
甲舞丁歌,白云黄竹,昆仑睡醒曾闻。
今宵远水荒村。追寻。劳梦魂。
待随君去也,画里吴船,难溯江云。
石城风紧花如雾,催归雁程秋晚。
梦碾飙轮,霜砭病骨,消得吴云轻剪。江空恨远。
正枫落敲诗,砑笺流怨。
翠羽飞来,未谙愁重讶杯浅。
银筝凄弄夜久,泪痕双照处,衫袖还满。
巷口乌衣,遨头绣陌,曾识春人莺燕。零箫剩管。
问烟月前朝,去尘奔电。半枕寒潮,断魂和浪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