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流藉高水,曲折成石渠。
注池得半亩,爰凿龙首疏。
池上何所有,文轩碧纱幮。
池畔何所有,九松翠郁扶。
步廊三面围,其外乃后湖。
湖亦岂大哉,池亦岂小乎。
谁复辨异同,惟以资灌输。
是时新秋霁,烦暑逃如无。
澄景又一时,触目皆清殊。
回思数年来,忧乐每与俱。
乐觉未满眼,忧若常盈躯。
展转被境迁,宁云见道徒。
咄哉吾言失,先忧原属吾。
引流藉高水,曲折成石渠。
注池得半亩,爰凿龙首疏。
池上何所有,文轩碧纱幮。
池畔何所有,九松翠郁扶。
步廊三面围,其外乃后湖。
湖亦岂大哉,池亦岂小乎。
谁复辨异同,惟以资灌输。
是时新秋霁,烦暑逃如无。
澄景又一时,触目皆清殊。
回思数年来,忧乐每与俱。
乐觉未满眼,忧若常盈躯。
展转被境迁,宁云见道徒。
咄哉吾言失,先忧原属吾。
此诗描绘了一幅宁静雅致的池上居图。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池塘的构造与周围环境的和谐之美。高水引流,曲折蜿蜒形成石渠,注入半亩池塘,巧妙地设计了龙首疏浚,增添了灵动之感。池边种植九松,翠绿挺拔,与文轩碧纱幮相映成趣,构成一幅静谧而富有生机的画面。步廊三面环绕,将池塘与后湖相连,虽湖不大,池亦不广,但在诗人眼中,却蕴含着丰富的自然与人文之美。
诗中不仅赞美了自然景观的美丽,更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感悟。在新秋晴朗之时,诗人感受到烦热的消散,眼前的一切都显得格外清新脱俗。然而,回溯往昔,无论是快乐还是忧愁,都与自己的心境紧密相连。诗人反思过去,意识到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真正的智慧在于如何适应并从中汲取力量。最后,诗人自省,感叹自己言语中的偏颇,认识到忧虑往往源于内心的自我投射。
整首诗通过描绘池上居的美景,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生活的独特见解,以及在面对人生起伏时的深刻思考。语言流畅,意境深远,体现了清代文人对于自然美的追求和对内心世界的探索。
晨飙发荆州,落日到巴丘。
方知刳剡利,可接鬼神游。
二湖豁南寖,九派驶东流。
襟带三千里,尽在岳阳楼。
忆昔斗群雄,此焉争上游。
吴昌屯虎旅,晋盛骛龙舟。
宋齐纷祸难,梁陈成寇雠。
钟鼓长震耀,鱼龙不得休。
风雪一萧散,功业忽如浮。
今日时无事,空江满白鸥。
水陆中分程,看花一月行。
会稽山隔浪,天竺树连城。
候吏赍鱼印,迎船载旆旌。
渡江春始半,列屿草初生。
贺客移星使,丝纶出紫微。
手中霜作简,身上绣为衣。
骢马朝天疾,台乌向日飞。
亲朋皆避路,不是送人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