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道林塘景,萧然远世情。
苔阶多鹤迹,茅屋有书声。
曾著潜夫论,因传处士名。
空馀图画在,翰墨尚留馨。
闻道林塘景,萧然远世情。
苔阶多鹤迹,茅屋有书声。
曾著潜夫论,因传处士名。
空馀图画在,翰墨尚留馨。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远离尘嚣、充满宁静与雅致的画面。诗人通过“闻道林塘景,萧然远世情”开篇,直接点出林塘之景的清幽脱俗,仿佛能让人暂时忘却世俗的纷扰。接着,“苔阶多鹤迹,茅屋有书声”两句,以鹤迹和书声为载体,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静谧与知识的氛围,鹤是高洁的象征,书声则代表了知识与智慧的传递。
“曾著潜夫论,因传处士名”两句,通过提及“潜夫论”和“处士名”,不仅展现了人物的学识与品德,也暗示了林塘主人可能是一位隐居的学者或文人,其思想与行为对周围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最后,“空馀图画在,翰墨尚留馨”则以图画和翰墨(书法)作为收尾,表达了即使物是人非,但那份文化与精神的痕迹依然留存,散发出持久的魅力。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林塘景象的细腻描绘,以及对人物形象的巧妙刻画,成功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宁静致远的艺术氛围,体现了明代文人对于理想生活状态的向往与追求。
运渠涨急防初罢,?艚日午乘流下。
柳青旧染新筑堤,水白大湖小湖汊。
覆茅夹竹聚人烟,生平识水不识田。
阑风伏雨长宿莽,沙鸥散尽鸬鹚喧。
二月三月鱼族繁,沈网一击湖水浑。
小儿跣足携鱼卖,小女荡舟还入村。
我来贳鱼更沽酒,拂舱趺坐酌大斗。
耳热乌乌歌在口,轻肥眼底亦何有。
三日百里苦淹缠,闸口一板数十钱。
仰天大笑谢闸吏,吾徒出处烦公辈。
素王六经外,《论语》其总龟。
纪者六十四,义取《春秋》辞。
同门有不善,一一具书之。
由求予亢寮,言失不可追。
揆诸朋友义,情得徇其私。
宁形弟子短,但以尊先师。
试观孟子徒,克丑亦若斯。
后儒不晓事,吹毛务求疵。
倡论辍从祀,平反者为谁。
不若乡愿人,非刺无可施。
瞽宗祀此辈,众口庶不訾。
吾思屋上乌,爱由丈人推。
云何七十子,一眚罢其祠。
何年复旧典,俎豆敕有司。